2020年大年初一,余东方早早起床,给父母拜了个年之后,便匆匆踏上了返京的归途,加入到了小汤山医院改建工程的紧急行动中。作为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的一名队员,余东方早已习惯了这种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每次接到任务,余东方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好,马上到!”正是有一群像余东方的队员,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这支北京市最早的抢险大队,才会被人们称为“京城百姓守护神”。
多年的抢险经历,让这个90年的小伙儿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老成得多。今年刚刚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他,笑着对记者说:“真没想到自己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能吃上公司的饭。”如今,余东方这个从河南农村来的小毛头,从一名农民工逐渐成为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的骨干队员,还收获了北京市劳模的荣誉。
农民工的小小愿望
希望吃上公司食堂
生于1990年的余东方来自河南农村,在家中排行最小,但是他身上却没有一丝娇气。小小年纪的余东方为了减少父母的经济压力,16岁就出来打工了。“当时跟老乡一起出来干机修。”余东方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起来却很卖力,从不惜力,而且特别爱学爱问。老乡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刚开始到北京的时候我还不是抢险大队的职工,只是劳务队的一名农民工,吃的不是太好。那时候就想:如果能吃上他们公司食堂的饭就好了。”余东方提起自己最初的想法忍不住笑了。正是这个质朴的想法,吸引着余东方,最终加入到了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的大家庭。
2015年,余东方成为了抢险大队的一员。每次出险,余东方都冲锋在前,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抢险中,余东方不怕吃苦不怕难,在承担施工任务时,也是如此。
除了不怕吃苦,余东方也不忘学习,工作中爱琢磨,如今他已经参与申报了“一种小型盾构分体始发用轨枕”“一种标准化竖井上下行走用装配式楼梯”等多项专利,还连续两年被抢险大队评为“十佳优秀员工”。
余东方说,日常工作是他最好的课本,工作中的难题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功解决一个个问题就是考试合格了。余东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操作盾构机过程中,在盾构机转接期间只能用小土斗出土,掘进一环需要12斗土,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于是我们就想,如果用皮带传送应该能提速不少。”余东方说。有了这个想法,余东方与同事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按上运输机。最终成功研发出了皮带运送机。
在随时应急、平战结合工作中,余东方慢慢地成为生产管理的一把好手。
决战小汤山
没有犹豫只有拼
提起小汤山医院改建及新建工程,余东方笑着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余东方置身于施工现场的各种材料中,正大口吃盒饭里的包子……“这是同事抓拍的,我觉得挺生动,就保存了下来。整个施工进程都用小时计算,你说有多紧张吧。说实话,每天吃的啥都不知道。”回忆起小汤山医院改建项目施工过程,余东方至今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每天走43000多步,一个月加起来的步数都能走回河南老家了。”
余东方得到任务是3天完成1000余间厢式房组装工作。“工期紧,场地小,材料短缺……每一个都让人头疼。”余东方说。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余东方和其他同事没有犹豫就一起冲了上去。三天时间1000多间箱式房材料全部到位。之后更是开启了“白+黑”的工作模式。“施工现场人最多的时候6000多人,到处是人、机器。吊车怎么进,怎么出,还要考虑到安全问题,现场还是穿插施工,不能影响其他部门工作……所以说箱式房的组装调度工作就是一件特别烧脑的工作。特别累人,需要到处跑。”余东方说。
每天16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一干就是十多天。“那段时间是连轴转,什么也顾不上想,就希望能早点完成施工,早点让病人能有更好的环境救治,让医护工作者少一些危险。”
奋战期间,余东方嗓子哑了,头发顾不上理,蓄起了八字胡……“我最后按时完成了任务。在一次早会上,得知我提前了六个小时完成了任务,还算可以吧,给后面施工工序赢得一点点时间。”余东方回忆起这段鏖战经历,感到很自豪。
不断超越自己
用智慧为施工助力
槐房再生水厂是北京市第一座全地下再生水厂,也是亚洲最大的主体处理工艺全部处于地下的再生水厂工程。建成后的槐房再生水厂,全年满负荷运转可将近两亿立方米的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相当于100个昆明湖。其中配套管线由污水管线和再生水管线组成,连接槐房再生水厂和丽泽商务区,全长10.74公里,其中盾构区间4745米,暗挖区间5997米。“除了体量大之外,工艺的要求也很高。”余东方介绍。
2015年11月,“龙”号盾构机始发,这是中国第一台应用于排水管线建设的4米外径盾构机。2016年3月同样大小的“凤”号盾构机开始掘进,与“龙”号一左一右,奋进在污水和再生水管线建设中。
操作两台盾构机的就是余东方跟同事们。在两台盾构机建设管线过程中,他们面临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研发了不少新技术。
“结合施工中的土层,我们用膨化土加水的方式改良土质,提高了盾构掘进速度。”余东方介绍道,这一技术就好比给土质发酵,使砂卵石地层成为粘性性质,一天能推进12环,相当于24米,比暗挖法快了10倍。
一线抢险故事太多
面对困难像推土机一样无坚不摧
多年与机器设备打交道,余东方对它们的“秉性”已经了如指掌。不管严冬还是酷暑,他都能熟练地操纵着各种器械奋战在抢险前线。
2011年,余东方跟同事参加北京地铁九号线6标的施工建设。“建设中需要穿过玉渊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漂石。这些漂石的直径有的能达到1.2米。”余东方说。由于土层里有很多大石块,对盾构机的刀磨损很大,期间需要换刀。换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土层里有很多水,为了把土仓里的水位降下来,他们一下子用了5台抽水泵。解决完水位问题,下一步就是换刀了。这些刀可不是普通的刀,是合金做成的滚刀,一把刀就有二三百斤重,需要换16把刀。“让我们头痛的是,施工的地方特别小,一次只能容纳四个人,于是我们就轮流进去换刀。下面闷热潮湿,一会儿人就湿透了。”经过两天的奋战,他们终于顺利完成了换刀工作,再一次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
2017年,抢险大队接下了沈阳南运河截污工程,余东方和同事们带着盾构机二话没说就赶了过去。虽然出发之前,余东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立下了“军令状”,但是现场的施工条件还是超过了他的预料。深夜,零下十几度,他依然带领团队奋战着,戴手套拧螺丝不灵活,他们就徒手拧。组装完成时,好几个人的手都冻伤了。但是他们都没有抱怨,他们用7天就完成了盾构机的组装工作,创造了盾构机组装先例。余东方也完成了来之前的诺言突破了自己,更加证明了自己在专业上的能力。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问余东方:“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啥问题难倒你了吗?”余东方想了想,笑着说:“目前还没有。”工作上积极认真,业余生活中的余东方还不忘向社会奉献爱心,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资助困难学生。“余东方年龄虽然小,但一线抢险时,他就像推土机一样,无坚不摧,一往无前。”在余东方的同事眼里,这位小伙儿劳模,永远阳光、乐观、坚毅。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