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水”立方变“冰”立方的“魔法师”
孙小革:企业开办大厅里的热心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水”立方变“冰”立方的“魔法师”
——走进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陈蕾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中的陈蕾(左)
 

十几年前,她带领团队建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如今她带领团队再克难关,将“水”立方变成了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冰”立方,实现水冰自由切换。她就是陈蕾,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陈蕾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长期从事公共建筑、超高层领域的技术管理和研发工作,主要涉及超高层关键技术、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绿色建造、智慧工地等领域。她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奥运工程建设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诸多荣誉;以她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获2019年北京市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迎难而上

勇担国家重大课题

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是以陈蕾为领军人,在工程建设领域以绿色建造施工方法为目标的科研团队。工作室所在的技术中心为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成员1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4人。据陈蕾介绍,创建工作室的目的就是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围绕国家科技发展导向,加强技术积累与实现资源共享,巩固和扩大中建一局集团在建筑行业的科技领先优势。“创新工作室的主要职能有四项,即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智慧建造和EPC项目研究,其中科研课题和标准的编制要占工作室工作量的一半,主要承担省部级课题和‘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每年在研十几项课题。”陈蕾对记者说。

“新建工程施工现场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减排70%。”2019年,在成都举行的绿色建造技术观摩暨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上,陈蕾就创新工作室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施工现场固废减排、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向专家汇报,引发一致好评。

“这是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承接的第一个重大课题。”陈蕾说。在住建部颁布的《绿色施工导则》中,要求加强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如何加强建造垃圾源头管控和施工过程再利用,有效减少工程建设过程垃圾排放,是企业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

基于此,工作室研发出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预测与控制技术、源头减量化技术以及综合处理技术、形成技术支撑数据库;同时开发了基于BIM的施工组织与材料资源材料优化软件,编制相关评价、减量、利用等技术指南和专著,将其中的核心技术与管理方法形成行业标准;研制出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智能传送设备以及综合处理设备,并在示范工程上经过测试,达到减排的指标。“目前该课题已经形成了关键技术和成果,在行业内取得话语权,树立了行业标准,”陈蕾说。

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按照“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试点示范、编制标准规程、推广应用”的建设科技工作程序,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省部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工法2项,期刊论文23项,省部级BIM竞赛13项。

产学研一体化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在陈蕾的眼里,建筑技术是接地气的,需要将技术成果直接转换到实际生产中,工作室就要用技术服务基层项目。工作中,陈蕾将通用关键技术运用到项目上,统一做法,先后做了8个技术方向的关键技术集成,让项目超高层、底板施工、垂直运输等技术可控、标准化,并告诉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去做,非常实用。

和团队成员去现场解决项目遇到的重点难题,是陈蕾团队的家常便饭,每年他们都会根据中建一局承接的重大项目主动为基层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智慧建造是我们创新工作室的又一项重要职能,从2016年开始我们制定规则,这是工作室唯一具有管理色彩的职能。”陈蕾说,“近年,工程流行采用EPC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这与传统的总承包模式不一样,第一次将设计院的思路带进来。由于中建一局EPC项目每年占中标的近30%,新的管理模式,给传统总承包的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创新工作室就要把这种模式研究清楚,协助中建一局重大工程的投标。”

让“水立方”变成“冰立方”,则是陈蕾创新工作室的又一重大成果。“十几年前,我带领团队,建造了‘水立方’。如今,我再次带领团队改造‘水立方’。”陈蕾说。如何让“水立方”变“冰立方?”陈蕾告诉记者,“创新工作室团队先后申报了几次课题,来解决设计问题。课题从项目策划、施工、运行研究,科研带设计,科研成果体现到设计上,引导施工进程,解决现场,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案例。”

改造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的“水冰转换”。即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这种转换模式不仅实现了“水立方”与“冰立方”互换,还实现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水立方”里水的常温是26℃,“冰立方”作为冰壶比赛场地,要求低温干燥,和“水立方”完全相反。为了保证比赛大厅的可持续转换,陈蕾采用了分区保温度的方法。作为水冰转换的钢结构支撑体系,不能超过2毫米至3毫米平整度。一个个细节和难点,就这样被攻克。

2019年底 ,“水立方”首次完成“水冰转换”, 转换后的“冰立方”成功举办了国际青少年冰壶赛,这意味着陈蕾再次攻克关键技术成行业引领者。

传帮带育新人

打造自主创新团队

在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陈蕾注重团队成员梯队建设,队伍不断壮大,工作室打造出一支“专一而高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团队。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所有成员在科研水平、思路方法上都有不同程度进步,每个人各项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陈蕾说,“创新工作室承担国家‘十三五’课题,成员不仅研究课题,还要接触财务,对每一笔科研经费钱怎么花,都要精打细算。”

创新工作室有一个年轻人,叫周子淇,2018年进入创新工作室开始做BIM管理人才。他工作认真,先参与垃圾减量化课题,因为表现突出,后续很多课题都参与了进来。2020年,周子淇的职级也从P8跳升到P10,相当于高级经理。

“2021年,技术中心还要变成工程研究院,变成一个独立机构,人员也会从目前的11人增加到30人,“十四五”末计划增加100人,这将进一步扩大科技引领创新的作用。”陈蕾说,“接下来,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也将建立在创新工作室里,我坚信创新的星火必将在我们的传承与接续中点亮更多的设计空白。”

□本报记者 马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