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苑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友人书信催我奋进
红袄漫话
我的村庄,小小的呼吸和心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友人书信催我奋进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品读文友、老师给我写的书信。每次翻阅这些书信,都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三十多年间,是文友的书信在鼓励着我、支持着我,使我对文学创作始终炽浓炽烈,至今笔耕不辍。

1986年,我刚满21岁,在密云县半城子供销社从事财务工作。那年夏季的一天,单位领导安排我去参加县供销社通讯员会议。会后,负责宣传工作的于志齐老师特意让我留下来单独谈谈。在交谈中,于老师着重向我讲解了新闻写作的常识和技巧,并鼓励我多写稿件、勇于投稿。那次谈话,使我受益匪浅。回到单位后,我就采写了消息《为乡镇服装厂供原料销产品》,经于老师修改后,很快在市供销合作总社的《供销通讯》发表。

半年以后,于老师调到县委办公室负责信息编辑工作。在以后的日子里,由于我一直在山区供销社工作,一直未曾与于老师谋面。

到1990年夏季,我在市级以上报纸发表了40多篇新闻稿件。

想起当年于老师对我的帮助,我决定用书信形式做一汇报。使我意想不到的是,信件发出仅仅三天时间,就收到了于老师的回信。信中优美的词句,我至今倒背如流。“读着你的来信,我感慨万端。一感时隔三载有余,难能让你惦念;二感自身有瑕,分手竟未相叙友情;三感你文热情洋溢,言有过实,本人实难承蒙;四感你精诚所至,进步甚大;五感我们近于咫尺,应共叙旧谊,互促进步。”

读完信后,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创作的欲望也随之剧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很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突破,急需一位老师指点迷津。正在辗转反侧之时,我想到了田印久老师。

田老师原是半城子乡栗树园中学教师,后调县委文教部工作。我到半城子工作时,就有很多人谈到田老师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造诣。1983年,我在《北京日报·郊区版》上,拜读了田老师创作的《农家的屋顶》《山的眷恋》等作品,很长见识。可惜,由于当时经验不足,未能将作品保存下来。

时过多年,我依然记得《农家的屋顶》中所描述的优美意境。经多方打听,得知田老师已到县个体协会任职。我冒昧的写了一封信,幻想着能够取得联系,并再次看到这篇作品。几天后,田老师就给我寄来了书稿,除四篇抄写十分工整的作品外,还附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在信中,田老师告诫我:“你还年轻,近几年有了长足进步,要不断坚持,定能取得满意效果,达到意想目的。工夫不负有心人,高山何所惧,只要肯登攀。”并鼓励我要多向报刊投稿,提高写作水平。

从此,我与田老师的书信交往一直延续了好几年,在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方面,得到了田老师多方面教诲。

1996年,经田印久老师推荐,我光荣的加入了密云县文学创作协会。

在文学创作中,我很想结识更多的文友,但由于工作在边远山区,结交面少之又少。

1992年初,我在《演讲与口才》杂志上见到了署名密云县半城子乡栗树园中学郭克喜的一篇文章,便急忙写信联系,并随寄一篇刚刚写好的散文《山里的留恋》。第二天,郭老师就托人带来了一封信,信中肯定了这篇散文的优点,指出了不足。并叮嘱我:“不论此稿能否发表,都为你的文学大厦添砖加瓦。望你努力扬起理想的风帆,达到文学理想的彼岸。”

从此,我便经常与这位距离最近的文友探讨文学创作,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近几年,随着手机微信的普及,微信取代了书信。每当有作品问世,都会收到同事、文友的微信,给我以祝贺、给我以鼓励,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催促着我向新的目标冲刺。

光阴荏苒,一晃儿,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书信,我一直珍藏着。闲暇时,就拿出来拜读,每读一次,都有一个新的感觉、新的领悟,心灵也得到一次新的升华。

三十多年间,我在区县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新闻作品70余万字,有多篇作品在市区级征文中获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回想起创作历程,我由衷的感到:是友人书信在催我进步。

□王希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