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如蛛网的北京地铁线路上,每天有上千万人次在这里穿梭往来。为保证地铁线路正常运行,需要很多的队伍做好各项保障、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安徽省江淮建设劳务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善啃硬骨头的“铁军”。蔡小明是安徽江淮建设劳务有限公司施工队队长,来自安徽省望江县,2009年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
敢担当让13人队伍迅速壮大
“现在我们施工队平均每年保持3000人的规模,高峰时期近6000人。”蔡小明介绍说。
但这样一支庞大的施工队伍,却是从一支13人的小分队发展起来的。事情还得从1996年说起。当年,蔡小明带着家乡13人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干些砌墙、抹灰、打吊顶等零星小活。
万事开头难。第一年,蔡小明和工友们把活干完了,年底却没有拿到工钱。“怎么办?我是队长,得让工友们拿到工钱回家过年。甲方不支付工钱,我只好回老家把县城的一间店铺房抵押贷款5万元,给工友们发了工资。”蔡小明回忆着说。当时,父母、妻子都极力反对,他一边做父母和妻子的思想工作,一边找人将店铺房抵押贷款。后来,甲方拖欠工资两年之久,蔡小明才陆续要回工钱,将抵押的店铺房赎回。
靠着这种担当,很多人都加入了蔡小明的施工队,他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蔡小明的敢担当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让甲方对他刮目相看。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当时蔡小明带着施工队伍和另外一支施工队在嘉铭园陈景润中学盖教学楼。由于“非典”的影响,另外一支施工队人员全撤了。“我坚信‘非典’会过去的,当时北京市政府也有要求,在京的工作人员尽量不离京,我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工友们全部留下来,‘非典’期间无一人离京。”
“非典”结束后,甲方为了不影响9月份孩子开课,工期就非常紧张。甲方立即将另外一支施工队的任务全部交给了蔡小明施工队。“吃饭3小时,睡觉5小时,干活16小时,关键时刻,要站出来扛得住。”这是蔡小明施工队当时抢工的写照。
忙而不乱,蔡小明靠着科学管理,认真制定每一道工序施工方案,让交叉施工不窝工。最终,他带着队伍如期让教学楼投入使用,没有耽误孩子们开课,当时甲方奖励了20万元给施工队。自此,蔡小明的队伍声明远播,越来越多人找上门来。
敢于创新成为北京地铁更新改造生力军
“敢于创新,让我们施工队伍成为了北京地铁更新改造施工的中坚队伍。”蔡小明说。
2007年3月,蔡小明带领施工队承接了北京地铁1号线八宝山站、八角游乐园站AFC土建改造工程。由于地铁不能停运,只能边运营边施工,而且大部分工程要在冬季完成,施工存在很大的难度。该工程合同工期为360天,由于地下管线和地上林木的改移等各种因素,造成该工程开工比原计划滞后了180天。根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要求,必须在剩下的180天内完成土建施工任务。
面对困难,蔡小明没有退缩,同100多名工友春节期间放弃回家过年,吃住在工地上,一起积极筹划解决办法。“当时我发现土方承载力小,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就请专家探讨、研究,后来决定创新施工工艺,采用注浆新工艺改善土壤的承载力来满足设计的要求。这一项改动节约了大量工期和成本,最终还提前10天完成任务。”蔡小明说。
地铁更新改造工程分散在不同线路、不同地点、大小不一、性质各异,但其共同点就是场地狭小、难度极大,而且工期紧、要求高,夜间地铁停运后才能施工,施工必须确保地铁正常运营。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期间,四惠东只有1个站台上下,通行力受到抑制,地铁方面决定在北侧增设一个站台,重任就交给了蔡小明的队伍。考虑到无法使用机械,只能靠人工抬预制板站台,他带领队伍又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滑道,在不停运的情况下,每天夜里施工3小时,最终60天完成了任务。
2017年,地铁13号线西直门至大钟寺区段、知春路至五道口区段地铁加装全封闭式声屏障。蔡小明带领队伍施工设计创新突破,首次采用了在既有桥面系统结构翼缘板上新打孔植筋、钢立柱与柱脚板均采用铰接的设计方案,解决施工难题。由此解决了附近1600户居民和100多间办公场所10多年以来受噪声的困扰,提升了附近居民的幸福指数。
2019年,地铁1、2、5号线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要对核心区3条老线30个老旧车站进行整修,要求30个车站的站厅、通道要焕然一新。“时间紧张,不可能全部拆除重装。我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修旧如旧,想到了研磨结晶的创新方法,把现有车站的装饰面进行修整、翻新。经过实验,最终甲方认可了我们的方案,并且为甲方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蔡小明说。由于地铁1号线厕所蹲位少、通风差,他在改造时通过巧妙的设计增加了蹲位,还给厕所增加了通风系统。
据统计,2007年以来,蔡小明的施工队仅地铁更新改造、维护项目就承接了100多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重的任务,一次又一次得到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和相关部门的表彰,他和他的施工队已成为北京地铁更新改造的生力军。
各种方式造福乡梓让爱延伸
农民工兄弟来到北京打工,是为了增加收入、养家糊口。多年来,蔡小明的施工队从未拖欠过工资,每次都是按时足额发放,大家都说:“跟着蔡小明心里踏实,收入有保障。”
事业发展了,队伍壮大了,蔡小明没有忘记家乡,他以各种方式造福乡梓。
2008年5月,他向望江县雷阳中心学校捐赠8万元,增加学校电脑等教学设备。2008年底,又捐资5万多元帮助家乡兴修水利。2011年,捐款20万元为家乡修建乡村道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蔡小明向灾区捐赠2万元,在他的影响下施工队农民工捐款8700多元,以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上爱心。
蔡小明看到由于家乡的年轻人多在外地打工,很多老人在家乡得不到很好的照顾,2015年,他向老家捐助10万元改善了华阳敬老院的条件。看到那些因家庭困难、无法实现读书梦的孩子,他又捐资10万元帮助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因家庭困难不能升学的孩子。2019年初,蔡小明向望江县慈善协会捐赠6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县城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条件。
“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希望。”蔡小明说。近年来,蔡小明坚持每年资助16名贫困大学生读大学。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