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时代劳模的进取精神让我感动”
为劳模塑像是件光荣的事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劳模塑像是件光荣的事儿

创作中的夏理佳
夏理佳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夏理佳为劳模吴华侠创作的雕像
 

夏理佳并不是第一次为劳模塑像。

早在读研究生时,他就参与了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的为劳模塑像活动。那时,他还是学生,跟着导师一起与劳模面对面塑像,通过聊天和日常的接触,深入了解每个劳模的性格特点。

今年则不同,夏理佳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了,也开始带学生,同时博士在读。

手头忙着很多事的夏理佳,依然参与到为劳模塑像的公益活动中来。“今年形势比较特殊,受疫情影响,不能跟劳模面对面交流,只能通过材料来了解劳模。”夏理佳说。

夏理佳今年创作的劳模是都一处烧麦技艺的传承人吴华侠和北京饭店的厨师刘忠。受疫情影响,活动从开始到交成稿,只有两周时间。接到任务的当天,他立刻浏览了文字和视频材料,并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试图更立体地了解劳模。

“都一处是烧麦。烧麦的样子像一朵花一样,于是我们为这座雕像命题‘妙手生花’。”夏理佳说。雕像中,身穿白色厨师服的吴华侠手捧一小笼烧麦,仿佛捧着一朵绽放的鲜花。而劳模刘忠则手捧餐盘,盘中是丰富、搭配得当、很有特色的“宴会菜”。

雕塑讲究先做“小稿”,在小稿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整,最终固定形象。业务熟练的夏理佳,仅仅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20厘米高的第一稿。“手有点低”“头抬得不够高”“主题性的东西还要再突出一点”……一边看着小稿,夏理佳一边想象着雕塑放大的样子,十几分钟便修改完成。

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做中稿,这次由小稿直接转入大稿创作。1.1米高、七八十厘米宽的雕塑,夏理佳一边创作,一边进行细节处理。那段时间,每当给学生上完课,他都会到学校的雕塑室,站在梯子上,聚精会神投入到创作中。衣服的褟子什么样,帽子什么样,人物的神态动作怎么能更生动……每个细节,在夏理佳双手的雕琢下,渐渐呈现中想象中的样子。

最终,两尊大小一致的雕塑栩栩如生呈现在眼前。但对夏理佳来说,依然有遗憾。

“我们做雕塑,其实还是希望能见到本人、跟对方交谈最好。这样不仅能了解对方的相貌,还能通过交流,更能把握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气质,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习惯,都能更直接地观察和感受到。”夏理佳说,“了解一个人后,并不是完全再现,而是将作者的理解加入进去。美院的学生、老师做同一个人,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观众看到后,都会想到是这个人。”

夏理佳对这些餐饮界劳模有独到的理解,厨师对烹饪的热爱,与一般人做饭不同,那是一种超于常人的热爱,对自己的作品视如珍宝,比普通的东西更珍贵,于是,他将捧着自己“作品”的两位劳模,对于职业的热爱,和情绪的满足、欣喜,全部表现出来。

“遗憾的一点是没有直接交流的机会,时间又太紧张,不然会更好一点。”夏理佳说,“能参与这样的创作活动,我感到很光荣。劳模真的非常了不起,能为劳模塑像,是件光荣的事儿。”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