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五大类5118门,这是教育部在2018年明确提出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记者昨天从教育部获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其中不仅有经过两个教学周期检验的新认定课程,而且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一并纳入名单。
在五大类“金课”中,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的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慕课最为大家所熟知。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台上线课程达3.2万门,获得慕课学分的在校生超过1.4亿人次,社会学习者学习浏览量突破100亿人次。
此次推出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课程质量高,一大批两院院士、资深教授踊跃参与一流课程建设。二是课程类型多样,既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三是参与范围广,首批一流课程来自于639所本科院校,实现所有本科专业类全覆盖。四是示范效应强,课程突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课程建设新理念与各学科专业的结合,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共享。
教育部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继续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内,未能按照各类课程要求开放共享或持续建设的课程,将取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