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公共场所降噪,其实是困扰公众多年的一个老话题。君不见,无论是在公交车、地铁,还是在商场、车站、码头、机场、餐厅等公共领域,噪音,总是令人避之不及。围绕公共场所噪音的纠纷也不时见诸媒体和网络,成为困扰社会生活秩序、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一大问题。不过,前不久发布的一个新闻,也让公众看到了治理公共场所噪音的有效良方。
据报道,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这种车厢可为旅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手机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这个降低噪音的举措,在国内的确是首创,也开启了有效治理公共领域噪音的一个先河。不但回应了公众关切,也及时进行有益的探索,逐渐让公共场所的静音成为一种常态。
多年来,人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最令人烦恼的情形之一就是遭遇五花八门的噪音。每每遇到车厢里的高分贝,要么是找乘务员出面调解,要么是直截了当面对面解决,要么就只能强忍。近来我在乘坐北京的地铁时,发现以往在车厢乞讨、卖唱的不见了踪迹,但是多了一些突然要求你扫描他二维码的人。这些人手举手机,几乎大声地挨个询问乘客“美女(帅哥),能否扫一下?”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推销,一但扫描,就中了对方的推销圈套。这样的推销也是一种噪音。当然更多常见的是很多乘客在车厢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与打电话,或者是说单位事,或者是自己的家常事,似乎不怕别人的旁听。
在公共场所噪音的最大发生地,往往是车站、码头、餐厅、商场。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有关公共场所降低噪音的规定,人们也只是流于对此类情况的指责。这次京沪高铁率先在全国高铁推出“静音车厢”,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当然还只是以试点的方式有序进行,这也是公共服务由粗放到精细的一个重要体现。
众所周知,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预计达到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但一些乘客的个人素质却跟不上高铁的迅猛发展,依旧上车后就吵吵嚷嚷。如“熊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和追逐嬉耍;有人接打电话的声音太大;有人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噪音成为了公众痛恨的顽疾。
因此,静音车厢体现的不仅是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更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的一种有益探索。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在静音车厢的乘客乘坐高铁时,可以高声大嗓了。我相信,这次的试行静音车厢,只是一个文明降低噪音的起点,因为不只是高铁上,就是其它公共场所都存在一个有效降低噪音的问题。
静音车厢,不但是一种文明的呼唤,也是文明出行的有效回归。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人们在公共场所休闲、消费、出行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既然是公共场所,就应当有公共的规范。据专家介绍,国内相关部门,早在前些年就制定了《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我国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域的环境噪声限值为白天60分贝,夜里50分贝,1997年我国也颁布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遗憾的是,现在一般公共场所的音量都在这个标准之上。
降低公共场所的噪音,事关公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每个人都有不被他人和噪音打扰的权力,也有遵守社会生活有效秩序的义务。因此,静音车厢的即将推出,会让公众的出行更和谐,文明更有序。我也期待有更多的静音公交、静音地铁、静音餐厅的出现!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