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推荐工作正式启动。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刘晓惠,是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副主任护师,在近30年的临床护理一线工作中,她曾担任内科病房、综合康复病房、安宁疗护病房的护士长,始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把一腔热血贡献到护理岗位上,把微笑和耐心奉献给了患者和家属,将青春都付给了社区基层的护理事业。
探索临终关怀服务模式 护航生命“最后一公里”
刘晓惠家中有多名家人从事医务工作,她自小受到家人熏陶,“救死扶伤”这几个字印刻在她的成长时光中。工作中,刘晓惠始终保持一份严谨与进取之心。作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她长期从事科室管理、临床护理指导、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质量控制以及中心科研等各项工作。
工作中,刘晓惠积极推动社区康复护理事业发展,带头组建了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团队,制定了脑卒中患者社区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推广“病房→门诊→社区站→家庭”四级康复模式,为社区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护理及家属护理技能指导1000多人次,带领护士团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不仅如此,刘晓惠还率先加入到中心临终关怀服务工作中,并逐渐学习成长为社区安宁疗护工作的领头人。临终关怀是护航生命“最后一公里”的一种近代医学理念,旨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关乎生命权利,是医学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肿瘤疾病发生率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死亡尊严越来越重视,如何让肿瘤晚期及慢性病晚期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的离世,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收治晚期肿瘤患者及慢性病终末期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宁疗护理念,刘晓惠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居家-门诊-住院”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并编写了《维护尊严关爱生命》《临终关怀服务工作指导手册》《社区癌症患者疼痛指导手册》《中国式临终关怀志愿者实用读本》《疼痛患者教育手册》《我的人生之路纪念册》等书籍。
呵护患者生命尊严
践行“五全”服务
对患者,刘晓惠始终带着一份人文关怀,发挥爱心与技能,为进入人生最后里程的人点亮指引的明灯。刘晓惠说:“其实苦和累对于护士来说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逾越的挑战还在于心理。”
一位80多岁的乳腺癌患者因肿瘤皮肤破溃,在大医院没有合适的治疗手段,住进临终关怀病房,伤口的恶臭味让病房的护工不愿进房间。但刘晓惠没有退缩,她立刻给老人进行伤口清洗换药。在她的带领下,经过精心照护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一个多月后老人出院回家后都能下楼找老姐妹们聊聊天。一年后,老人去世了,由于刘晓惠团队共同努力,让老人和她的女儿知道,生命的“最后一程”可以不那么煎熬。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刘晓惠的护理工作理念。正如铭言所诠释的,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刘晓惠坚信生命的尊严比生命的长度更有意义。
在近30年的护理工作中,刘晓惠带领安宁团队始终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牵挂,将爱和关怀奉献给了每一名临终病人。她们每天给患者喂饭、翻身拍背、吸痰;她们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给患者擦洗全身、换药、翻身;她们还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人文关怀服务,代替患者家属同患者进行陪伴聊天、为患者庆祝生日、为患者举办金婚仪式等,带头践行全人、全家、全队、全程、全社会的“五全”服务。
“我们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和家属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把个性化护患沟通服务落到实处,提高晚期临终患者生命质量。”刘晓惠说道。她带领团队在安宁疗护岗位上已经坚守了整10个年头了,送走了共400多位癌症晚期的患者,用专业技术和换位思考的暖心沟通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由衷认可。
做温情的“摆渡人”
让病患与家属坦诚相待
希望患者和家属之间进行坦诚交流,是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和护士共同的呼吁。刘晓惠曾经照顾过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家属将患者送进医院的时候就明确地告诉医生和护士说:“患者本人不知道患的是胃癌,他问的时候,你们就说是胃溃疡。”而且要求床头的病历卡上也写成胃溃疡。
“既然家属都这样要求了,那我们就按家属要求做。”刘晓惠说。面对家属对患者的隐瞒,她也很无奈。随着交流的逐渐增多,患者和刘晓惠也变得越来越熟悉和信任。然而患者有一天告诉刘晓惠说:“其实我知道自己患的是胃癌,但是我不想告诉我闺女,怕她伤心。”后来,在刘晓惠的反复说服之下,患者终于主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刘晓惠解释说:“这样说开了,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好事。”事情说清楚了之后,患者也终于可以表达出自己一些未了的心愿,让自己尽可能不留遗憾地离开。“患者刚住进来的时候,我们是不聊病情的。我们会提前和家属了解清楚患者的兴趣爱好和感兴趣的话题,挑一些患者愿意说的内容。”
刘晓惠说:“我们有专门为患者准备的‘人生纪念册’,会让患者在这个册子上写下对人生的美好回忆。然后和患者聊人生成功的事情,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快乐,没有什么遗憾。再尝试和患者说,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患者慢慢地会对死亡没有那么恐惧。”
一位已经病逝的患者在“人生纪念册”的最后一页写道:“有生就有死,人活着一天就要快乐地活着,死亡要来就来,不恐惧。但现在生活这么好,还是留恋生,希望多活一天是一天。”
奋战在防控一线
传递“疫”时温暖
除了日常工作中的勤勤恳恳,在一些特殊时刻,刘晓惠也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批人。从2003年“非典”中忍受失去母亲的悲痛、抛下年幼的女儿主动要求上第一线工作40多天,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投身中心护理工作,规范制定、院感防控制定、各部门护理院感质量管理控制标准考核表修订、全员疫情防控培训、疫情防控知识社区宣传等工作,她始终奋战在一线,切实保障着社区居民和中心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我是参与过‘非典’救治的医护人员,近身与‘非典’战斗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虽然没能去湖北支援,但是守好社区,守护德胜人,我们责无旁贷。”刘晓惠字句铿锵地说。凭借着非典时期的工作经验,疫情防控期间她每天为年轻的医护人员讲解如何做好防护,告诉大家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更多的人。
从“非典英雄护士”到“感动西城人物”“北京市西城区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北京市西城区卫生系统优秀党员”等个人荣誉称号,再到“全国生命关怀先进集体”“西城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等团队荣誉称号,刘晓惠带着她的护理团队,践行着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要求,用开拓创新的拼劲,继续奋斗在基层卫生事业战线上,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为己任,将“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扎根在基层,带领基层护理团队为社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刘祖凤 张美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