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冬季到陕南吃庖汤
上海“本地人游本地”成旅游复苏新亮点
但爱琼食美 不当“必剩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季到陕南吃庖汤

 

“吃庖汤”,是陕南农家冬季杀年猪时用现杀的猪肉为主料做成的宴席,农家用它宴请宾客,交流感情,畅谈未来,是流传在陕南山区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习俗。也有些地方将其称作“泡汤”或“刨汤”,究竟应写作“庖汤”、“泡汤”还是“刨汤”?词典里好像没有这个专用词条,由此可见,“吃庖汤”是地方民俗,它的“身份”是草根,“籍贯”在民间。

在计划经济时代,陕南农村很多家庭喂不起猪,即使喂一头猪,年底还要向国家上缴半头统购任务,并要缴纳屠宰税。由于当时粮食紧缺,猪主要吃野草,因此农家喂养的年猪都小得可怜,瘦得出奇。那时候,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农户杀了一头年猪,去头去肚后只有四十八斤,但生产队仍然要他上缴半头任务。按当时的收购标准,这么小、这么瘦的猪肉是不够等级的。农人背着肉,边走边想,要是不够等级不收我的该多好啊。没想到到了人民公社,收肉的竟是他过去的老乡。老乡看了他多大的面子才收下了他那半头本不合格的猪肉,那农民只得自认倒霉。当时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杀年猪,四十八。二十四斤交统购,二十四斤留自家。”这是当时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农村实现责任制后,粮食渐渐充足了,陕南农户渐渐兴起了养猪热。每到隆冬时节,农户都要杀上一两头肥猪,烘制成腊肉留作来年享用。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柔和的晨光沐浴着山山岭岭,只见杀猪匠手持利刃,在众人密切配合下,紧张地忙碌着。不一会儿,一头欢蹦乱跳的生猪被放血、去毛,露出了雪白的胴体。这时,主人虔诚地在一旁焚香烧纸祭神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在众人的喝采声中,女主人也走出了厨房,见了那白嫩的猪肉,肥厚的膘,自己一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不禁喜形于色,急忙请杀猪匠砍上几块最好的肉,轻盈地飘进了厨房。顿时,厨房里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这时,孩子们接来了老师,男人们请来了亲朋。待杀猪匠砍完猪肉,翻完猪肠子,洗完猪肚子,麻利的女主人也将一桌丰盛的“庖汤宴”呈现在了餐桌上。“庖汤宴”最大的特色便是一个“鲜”字,现杀现炖的猪肉,绿如翡翠的白菜,鲜嫩如玉的豆腐,醇厚浓烈的乡酒……阵阵鲜香、纯朴的味道在农家小院弥漫,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庖汤宴”的欢乐之中。

席间,喝酒成了主要内容,猜拳行令、打扛子各行其道,吼出了欢乐的气氛,喊出了丰收的喜悦。渐渐地,红云飞上了面颊,老人们的话匣子打开了:“过去吃肉像过年,现在好了,家家户户杀上几头大肥猪,天天有肉吃,顿顿有酒喝,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 屋子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快的笑声。随着酒战的白热化,量大的更豪迈了,量小的已歪之乎。

冬季,陕南乡间四处可见杀年猪、吃庖汤的盛况,庖汤的鲜香在山山岭岭间飘荡。近年来,有人把“吃庖汤”作为地方饮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举办“庖汤会”、“庖汤节”等旅游文化节庆,拉动了冬季旅游市场,给旅游淡季平添了一抹亮色。“庖汤会”现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戏台上还表演着当地传统的文艺节目。数十桌“庖汤”摆在院子中央,一批人吃罢,下一批人接着吃,因此,也被人称作“流水席”、“坝坝宴”。人们一边吃着,一边喝着,一边看着,一边拍着,忙得不亦乐乎。花轿迎亲、祭拜酒神等民间传统习俗展演,更是把“庖汤会”推向了高潮。

“庖汤会”、“庖汤节”的挖掘和发展,是地方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如今,陕南“庖汤”的鲜香已翻越秦岭,香飘四方。

□黄平安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