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百分百的匠心去打造建筑经典
用一流的数字技术为建设者戴上“隐形”的眼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一流的数字技术为建设者戴上“隐形”的眼睛

苏李渊
国家速滑馆项目BIM中心主任
 

在国家速滑馆的办公区,经常会看到一个聚精会神盯着电脑屏幕上三维模型的背影。这就是国家速滑馆项目BIM中心主任苏李渊。从项目开工不久苏李渊就被调到了国家速滑馆项目,随着国家速滑馆的施工,苏李渊一步步成长了起来。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是建筑物信息化的载体。”在别人眼里,国家速滑馆只是一个建筑,而在苏李渊眼里,却还有一个“数字孪生体”——场馆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段计算机代码。“在施工阶段,BIM应用贯穿整个施工,从深化设计到构件加工,再到施工管理,我们的BIM跟施工的每一步都紧密结合。对于国家速滑馆这个复杂的建筑,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工程的可建造性。如果没有BIM技术,像钢结构、幕墙、屋面、膜结构、制冰专业等等,这些专业都很难施工。”苏李渊告诉记者。

项目前期基坑和土建结构施工阶段的建模工作就是苏李渊带着团队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我们建模来说,基坑标高是十分复杂的。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嵌套基坑,在没有什么参考的情况下,我们对集水坑、电梯基坑建立参数化族文件,剪切宏观放坡的基槽模型。通过建模对复杂基坑进行优化,从而指导施工。”苏李渊说。土建结构中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拆分土建结构模型,导出混凝土方量辅助人机料施工准备,这些都实现了信息化与实际施工的完美结合。其中基础底板的拆分算量是最难的部分,软件经常报错,最复杂的位置一天只能出一两个流水段……工程工期紧张,施工速度快,而BIM工作要快于施工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苏李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尽快完成BIM建模,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那你们是不是经常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啊。”记者问到。苏李渊一听,笑着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不算太晚,我们有时不知不觉就干到了凌晨两三点钟。”

世界首个全冰面设计,世界最大跨度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3360块玻璃组成的玻璃幕墙……一个个国际难题都需要他们在施工之前解决。“这时候我们的BIM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就像一双隐形的眼睛。在模型里,我们可以全方位地看到国家速滑馆的每个部分,对施工起到提前预判的作用。”苏李渊说。大跨度索网结构张拉后会产生变形,从而对屋面影响很大,总包带着专业分包组成团队通过仪器对索网支座进行扫描确定索网支座位置和形态,之后重新生成屋面板块模型,最终使板块能够适应现场实际结构,问题迎刃而解。

国家速滑馆的曲面幕墙是由3360块单曲玻璃和平板玻璃拟合而成的。由于幕墙玻璃张拉后也会产生变形,导致每一块玻璃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且大量不同的曲面玻璃为加工增加了难度。但是通过BIM,苏李渊的团队成功将这块硬骨头进行了拆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我们通过BIM模型导出了幕墙龙骨、每块玻璃及相关配件加工信息,之后对接到加工中心进行制作。幕墙施工前,对幕墙与结构连接点的位置进行复测,反映到BIM模型中和原始模型对比,发现偏差及时调整,最终实现幕墙S型龙骨精确放样,顺利完成了玻璃安装。”苏李渊说。

现在,玻璃幕墙和屋面的安装已经结束,苏李渊描述的时候似乎很简单,但是施工过程中的艰辛却留在了每个建筑人的心中。“国家速滑馆是国家重点工程,压力自然是比较大的。可没有什么压力是吃一顿湘菜、嗦一碗米粉解决不了的。”湖南人苏李渊笑着说。只要晚上同事们加班,苏李渊都会自己掏钱给同事们点外卖买点吃的,每每完成一个阶段性小目标他还会请大家出去吃一顿,给大家鼓鼓劲儿、加加油。

如今,与国家速滑馆项目一起建立起来的BIM系统也将成为智慧场馆的一部分,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该项目BIM技术应用已经获得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综合组I类、“创新杯”全国BIM大赛文化体育类BIM应用一等成果等荣誉,并以答辩第一的成绩入选北京市BIM示范工程。“这些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项目团队的,是用我们汗水和智慧换来的。”苏李渊说。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