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进屯溪老街的街口时,忽然发现自己竟然瞬间穿越到了宋朝——放眼望去,满街都是宋代风格的建筑:古朴的茶楼、酒肆、书场、墨庄、纸坊……招摇着、叠现着,像《清明上河图》一样逐次在视野中展开,那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使我恍如走进了时光隧道,不觉间穿越回1000多年前……
屯溪老街是黄山市一条醒目的标签,它位于城区中心地带,北倚华山,南溯新安江,全长1272米,街宽5至8米不等。以宋代风格为主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鳞次栉比,鱼贯排列,形成了老街的主体筋脉。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的拼接、组合,使老街呈现鱼骨架形分布,西窄东宽,井然有序。
老街之古古在悠久
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记述了老街的庞大规模。老街始建于宋。宋徽宗迁都临安(即今杭州)后,大批徽商随之返乡,将临安的宋代风格建筑带到了家乡,于是,屯溪地区的建筑便融进了宋代风格,老街因此也有了“宋城”之誉。老街的发祥地位于街西,名曰“八家栈”——元末明初,徽商程维宗在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史称“八家栈”。老街发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时,已成为当时著名茶市。清末,茶号林立,茶工云集,老街面目日新,成为集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于一街的商埠了。民国时期,老街称为“小上海”,1985年定名“老街”——名副其实,街上排布着以宋为主、明清为辅的各式建筑,成为现今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
老街之美美在建筑
老街的规划布局和建筑格局具有鲜明的徽派特色。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体量大小适宜。石板青街面,屋脊小青瓦,白粉马头墙,这些徽派建筑元素,彰显出老街浓厚的古韵。走在老街上,目之所及,无时无刻感受到老街的神秘、幽深和层次感。临街店铺顺次排列,建筑多为两层砖木构造,梁柱为骨,砖砌到顶。底间设计奇巧,挑檐高悬,透着东方古朴的建筑美学魅力。楼上,临街花窗洞开,典雅秀气。店铺间有马头墙封护相隔,屋顶覆盖小青瓦。老街建筑多为沿街敞开式和内天井式,或二进二厢,或三进三厢,庭院深深,别有天地,这种房屋结构形成了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摆布格局,寓含着“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的聚财、吉祥之意。尤其是门楹、窗棂、砖雕、石雕、木雕,或方或圆,或棱或扁,式样繁复,巧夺天工,既平添了外观的明晰与层次,又彰显了店堂的恢弘和华丽。屯溪老街,将徽州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恰如徽州文化的博物馆一般。
老街之幽幽在文化
与老街住户饮茶闲聊,经其提醒,我方才注意到老街的“儒商”文化。老街的店铺匾额,一律古色古香,流光溢彩。老街人自豪地介绍,这些匾额多出自启功、沈鹏、王朝闻、林散之、黄苗子、费新我等文化名家之手笔!老街中的“三百砚斋”,居然拥有吴作人、沈鹏、罗工柳、刘炳森四位大师题写的匾额!可谓文心荟萃,光彩耀人!老街又是“徽州文房四宝”等文物的集散地,字画、瓷器、砚台、家具等店铺,琳琅满目;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遗”,随处可见;“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中外名茶,争奇斗彩;竹编、板栗、枇杷、香菇、木耳、笋尖等特产,陈列如画!据老街人介绍,整条老街店铺280家,其中带有悠久文化色彩的就有60余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等老店,均挂有“老字号”牌匾!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了老街独具特色的多重文化标签!
走在老街上,我仿佛踱进了历史的长廊,尘事遥远,灯火可亲。认真阅读每一家店铺、每一方匾额,都能感觉到伟大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在上面印下了斑斑时光的回声!出了老街街口时,忽然看到一副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吟咏着对联,回望着老街,我的胸襟顿时变得坦荡、辽阔起来……
□钱国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