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盛世源达投资管理公司职工李金涛眼里,幸福就是“当举起相机,镜头里的画面刚刚好”。在他的镜头中,有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农妇,有在市场吆喝称重的小贩,有在工厂干活满身油污的职工……他举起的相机始终对准普通的劳动者。
李金涛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2018年,李金涛参加“国企开放日活动”,当天天空蓝得透亮,飘着朵朵白云。工人们在汽车前埋头工作。一位工人身上的蓝色工作服满是油污,连白色口罩上都是黑色的污渍,与天空的晴朗洁净形成反差。他看到这一幕,按下了快门。这张名为《报废汽车解体工》的摄影作品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摄影大赛一等奖。将镜头对准基层劳动者,记录劳动者的喜怒哀乐,这始终是李金涛的主要摄影题材。
在2011年以前,李金涛还是摄影的门外汉,“那时,我也只会用‘傻瓜’相机。相机到手,就设置成全自动,拿起来就拍。”李金涛说。然而,自从2011年他进入北京盛世源达投资管理公司工作,负责宣传事宜以后,李金涛逐渐发现了摄影的乐趣。“我们公司那个时候的业务范围包含拆迁和旧村改造。我看着眼前的村庄被一点点拆掉,一天天消失。我每天举着相机拍下那些正在施工拆除民房的工人、村里将要被拆的水塔、正在被改造的土路、在破旧平房前走来走去的普通人……我想,这些景象以后只能留在我的相机里,我要是拍得好,就能让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留下。”说到这些,李金涛的眼睛里都有光亮。李金涛还拍摄了新社区建设者的大量图片。从2012年一直拍摄到2014年。
从李金涛拍摄的这一时期的图片中,可以看出他摄影的技术,就像一颗入土的种子,一点点成长。从一开始的青涩,到之后的逐渐成熟。除了自学,李金涛在2013年,参加了北京市摄影管理培训班,之后还参加了北京函授学院的摄影基础专修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摄影技术的系统学习,让我开了眼,在学习中,我一一了解了专业相机上十几个按钮各自的作用。知道什么叫‘光圈优先’,也知道了光圈优先会牺牲快门速度,有可能导致照片‘虚’;如果优先快门速度,就要牺牲光感……摄影的三个基本数据——光圈、速度和感光度要平衡。”
有了专业技术的加持,李金涛拍摄的照片开始受到关注,赢得各种奖项。2014年,他的作品《收获快乐》获得第五届北京“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特等奖;2015年,他在大兴榆垡大集上拍摄的作品《分量高高的》,获得第六届北京“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一等奖;2017年,其作品《村里的大戏楼》获第七届“聚焦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纪实二等奖。其摄影作品还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华泰山 国泰民安”全国摄影大展,并作为摄影名家作品被中国摄影出版社选送到“西安国际摄影月”展出。
在这些获奖作品中,他最满意的一张就是《收获快乐》。这张照片的主角是一位穿着红色开襟毛衣的中年女农户。她站在一片绿油油的花生田里,黝黑的脸上堆满笑意。那笑容是普通劳动者收获后心满意足的笑容。她戴着塑胶手套的手里,还抓着一把刚刚拔出来的花生,颗颗花生上的泥土,好像还在扑簌簌地往下落。看着这张照片,耳边仿佛能听见农妇的笑声,能用手接住那些正在往下掉落的土渣渣儿。照片是2013年的秋天,李金涛和一众摄影爱好者去大兴采风,偶然拍下的。“我当时用的是佳能相机5D3相机,70200镜头。我蹲着拍的,正好把这个精彩的画面定格。去采风的那么老些人,我是唯一一个抓拍到这张照片的。”李金涛喜滋滋地回忆拍摄的细节。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李金涛的镜头又多次对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快递小哥、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疫情防控,是今年的大事件。在这场战役中,有无数劳动者在最艰难危险的时刻奋战在一线。我太想记录下这些人的身影,让今后的人回忆起我们这个时代,能了解到普通人的壮举。”李金涛说。
他的作品中,有疲惫的快递小哥正在啃着手里的鸡蛋灌饼;有正在给人们测量体温的志愿者;有在社区卡口值勤的物业工作者;有在村口把守测温的村民……
李金涛说,他喜欢用相机纪实,“我认为纪实应该是不干扰不摆拍,讲究的是真实性。”李金涛说,他想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些普通劳动者记录下辛苦耕耘的时刻。
□本报记者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