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出了故障他们来维修、软件出了问题他们来拯救……在密云水库管理处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保障密云水库信息化的幕后高速运转着大脑,密云水库管理处信息管理中心网络班班长刘岩正是这群人中的“领头羊”。
刘岩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密云水库工作了,至今已有13个年头,期间,他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为密云水库信息化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去年年底,我们对密云水库会商系统和防汛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新系统不仅实现了全新的指挥调度功能,并且实现了对上与北京市水务局,对下与潮河管理所、林业管理所、下会水文站、张家坟水文站的三级多地视频会议功能。更重要的是,在视频会议的同时,可以随时查看雨情、水情、险情、气象、地理信息,为会商决策提供充分、有效、准确的数据。”提起新系统,刘岩难掩脸上的喜悦和兴奋。回想前几年,因为会商系统的硬件故障,刘岩可没少犯愁。
2017年,一次视频会商时,大屏幕突然“黑屏”,使得会议不得不中断。刘岩作为系统维护保障人员,立刻检查机柜线路是否出现问题。重新插入信号传输线后,屏幕没有反应。听到会议音频还在正常播放,刘岩确定了故障点还是在视频输出方面,确切地说就是电子屏幕坏了。判断、维修电子屏幕故障可不是分分钟就可以解决的事。为尽快恢复会议,刘岩找来移动白板代替屏幕作为视频显示设备,再把投影仪与会商终端连接,视频信号成功输出。在无法迅速更换、维修大型硬件设备时,刘岩利用自己平日里对现有设备原理的充分了解,找到替代品,快速解决问题,保障了会商的正常进行。
在密云水库自动化历程上,雨水情遥测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水文自动遥测站遍布密云水库流域188平方公里,在北京市、河北省陆续建站42个。填补了对流域内雨水情自动监测数据空白,解决了野外恶劣条件下实时加密水文观测的困难,为防汛调度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个系统的传输方式经历了超短波、盖达卫星、海事卫星和GSM以及正在使用的北斗卫星和GPRS自动监测四个阶段。”刘岩说,他上班后接触的是海事卫星和GSM自动监测系统,虽然已经是第三代自动监测系统,但因其传输方式老旧,当遇到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自动监测系统还是会顶不住,容易出些小问题。
有一年夏天,密云水库流域开始局部降雨,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52.7毫米。频繁的雨水情数据报送,大量数据集中发送到中心站,导致系统瘫痪。接到报修电话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问题。了解到北京市水文总站也在水库流域建设了自动监测站,刘岩便提出通过协商与水文总站的数据库对接,将实时信息提取至自家的数据库里。并在一周内,通过多方协商,成功将水文总站数据作为备份数据,需要时可以实时调用,并生成相关水文报表,使雨水情数据在防汛调度中发挥作用。坐在计算机面前的刘岩总是一副沉默寡言、一丝不苟的专业技术工作者模样,而离开计算机,戴上安全帽、拿上扳手、扛起梯子,行走在维修雨量计的山间小路上时,没有人能想到他是搞自动化的。
刘岩说,每年一季度,他和班组成员都会对北京市内23个遥测站点进行一次维护。每年汛前、汛后,他们还会对河北省范围内的19个遥测站进行检查维护。最远的一个站点在张家口市赤城县,一路往返要500多公里。搭建遥测点要求在这个区域高且空旷的地方,很多都建设在无人问津的山头,几乎每上一次山就要自己开一次荒。当大家汗流浃背、一脚泥泞地回来时,刘岩和同事们开玩笑说:“咱们自动监测其实是个体力活。”
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学习新软件、看期刊杂志、关注行业前沿变化是刘岩和同事们的“日常功课”,刘岩说,在班组中,开展培训已经成为一件常态化、制度化的事情,今后,他将继续和小伙伴一起,点燃智力的“小宇宙”,助力密云水库自动化信息化发展。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