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厂里的“家访”
爱的有效距离
师法自然的仿生学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厂里的“家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我们那代人引以为傲的就是能进国营大厂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有幸进了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工作,那是一家位于东郊十里堡的大型国有纺织企业。厂房高大,车间明亮,机声轰鸣,经纬交错,梭织飞舞。纺织女工们穿梭往来,昼夜不停地纺纱织布,日行几十里,非常辛苦。当时行业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轻”。工作很忙累,但心情愉快,因为工人没有后顾之忧,都视工厂为家。

工厂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有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还有如同法宝一样的家访。说起家访,很多人认为那是学校里班主任的事儿,是老师对学生家庭的访问。其实不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将家访列为本单位工作的一部分。事实上家访的确也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之一,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更容易解决问题。

我们单位将这五种情况作为必访对象:第一新工进厂必访,了解其家庭和个人基本情况。第二职工生病或家里有事必访,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关照。第三职工有不稳定的思想苗头必访,将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第四节假日必访,送去节日的问候。第五职工在单位获得突出成绩时必访,与其家人共同分享喜悦。

几年间,我们工段的党政工团一起,利用节假日的业余时间走遍了京城大街小巷每一位职工的家里,也解决了一点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人倍感欣慰。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下了夜班,骑上自行车,一去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在外面的饭馆里将就着吃点东西,待到晚上归家时,已是日落月升灯火阑珊,望着窗帘里温馨的光亮,竟也忘记了昼夜未眠的疲倦。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厂里陆续招进了部分远郊区县的农合工,他们是新生力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远离家人,来到工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我们也是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同时家访更是少不了的。

三十年前的交通远没有现在方便,去远郊区县只能是以乘长途汽车加步行的模式。我们有计划分区域分批次地跑遍了职工所在的乡镇小村,基本做到了每家必访。有一年冬天,我们去通州的大杜社家访,返城时天空下起了大雪,车开得很慢,到了北苑长途汽车站,发现回城里的末班车已经没有了。我们一行四人,只好步行走回朝阳十里堡的家。

说到家访,看起来只是面对面的唠唠嗑、聊聊家常,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其实,无形之中拉近了职工间距离,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有了感情上的信任,工作上的事也就事半功倍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通讯业的高度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朋友圈、视频的应用,为我们相互沟通联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大好事儿,但总觉得好像缺少了点什么东西似的。因此,每每忆起曾经的家访岁月,就像一股清流在心中流淌,夏日里倍感清凉。

□宋学强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