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的沙发、淘汰的床垫……以往,这些体积大、回收成本高的大件垃圾,一直是生活垃圾回收领域的一大难题。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以来,海淀区从源头回收、中转运输再到末端处理,探索出了一条大件垃圾收运体系的可循环之路。
6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韩家川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中心。几名工人把刚刚转运到加工中心的“大家伙”从垃圾回收车上卸下来,有的被送上一个大型机器的“滚梯”上,有的则被送到另外的库房被工人们“敲敲打打”。
这个大型机器叫做自动化破碎设备,只需把回收的废旧床垫、沙发等搬运到机器的传送带上,只见这些大件垃圾被送到设备的“嘴”里后就会被粉碎,1分钟后,机器的终端就分类“吐出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
“如果是人工拆解,得需要4个人,1个小时才能把一个床垫的织布、铁片、弹簧等部分拆解分类完。”北京市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副总经理杨春康介绍,而机器拆解每小时可处理100-120件,去年一年处理量达24万件,约1.2万吨。
“回收、分解后的大件垃圾可分为不可回收物,以及铁皮、木料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将会被送去焚烧发电,其他的则会分别送到各类工厂进行加工,实现‘重生’并循环利用。”杨春康说。由此,大件垃圾各自有了“绿色归宿”。
记者了解到,在送到加工中心之前,大件垃圾先被集中收于海淀各街镇的大件低值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然后由工作人员通过大件垃圾智能回收云平台系统,在线预约下单进行智能收运。接到订单后,云平台将弹出信息,对接大件垃圾运输车,进行上门收运。记者看到,这些回收车都统一加装了北斗导航和视频监控系统,可根据交投情况对物流车辆进行智能调控,随时查看驾驶员、行驶路线、装载数量等情况。
目前,海淀区已建设运营15处中转站,计划在今年年底建设完成29处,平均每个街镇一处。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