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从茶园到戏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茶园到戏园
——细说老北京文化的一段变迁史
 

茶园,老北京人又叫戏园子。人们在这里喝茶还能听戏。它起源于明代,遍布城内外。因为早年间茶园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白听戏,以此招揽茶客。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京剧逐渐形成,并深受北京人喜爱。这些戏班都是在茶园里演出,人们也就从品茗听戏转换成看戏品茗了。茶园以喝茶为主变为以看戏为主了,人们便把茶园子叫成戏园子了。从此,这茶园里才茶是茶钱,戏是戏钱,都得收。

从茶园到戏园

老北京的大茶园一般都是二层楼,所以也称茶楼。楼下面是散座儿。里面全是长条桌大条凳,是大众化场所;楼上面则是包厢,里面是八仙桌子靠背椅,甚是排场。这里是社会上层人士光顾之处。

那时的茶园里常有一些小贩在卖花生、瓜子、糖葫芦、烟卷等。还有一种有趣的服务“扔手巾把儿”。 这个活就是伙计们把热手巾卷成一个一个卷,用盘子托着,给客人递过去擦手擦脸用的。这也是一般高档茶馆里讲究的茶客用的,它可不白用,是要给小费的。因为这茶园都是二层楼,比如楼上有客人要擦手,小徒弟避免下楼拿了再上楼来回折腾,于是向楼下伙计打个招呼, 楼下伙计就将手巾把儿扔上去就得了。

除了楼上楼下,同一层东侧西侧也来回扔。扔久了,竞扔出了花样。扔的人手拿着手巾把的一头,在空中先抡一圈,然后顺势向同伴甩过去,同伴则手臂一伸,稳接手中。甩与接动作干净利落,颇有点表演性质,常引得茶客仰首观看。但扔归扔,可不许吆五喝六。否则戏没法唱了,听戏的也别听了!

当年茶园子在京城盛行一时,各处均有。但主要扎堆在两片:一片是天桥地区,计有万胜园、同乐园、泰轩园、开桂园等。

天桥因为是平民娱乐场所,所以这些戏园规模较小,设备也很简陋,甚至是席棚搭就。另一片是前门外至珠市口这片繁华商业区,都是高档茶园。这些茶园多是典雅楼房,西洋风格,豪华气派,设备齐全。当时这一片茶园多达二十余家。仅大栅栏这条270米的街上就有六家。

看来越是繁华地区,戏园就越多。真是商场戏园,共生共荣,相得益彰。这其中三庆园、庆乐园、庆和园、广和楼、中和楼、广德楼、同乐轩七家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京剧名流大腕只在这里演出。国粹京剧就是在这七大戏园子里孕育成熟后诞生的。

民国之后,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许多戏园子也学习外国,相继进行了改造。舞台添了大幕,加了灯光。地面也改造成前低后高的斜面,使后面也能看清舞台,并将排列整齐的桌椅改成面向舞台的半园形椅子,这时的茶园功能已经消失了,戏园子已经成为戏院了。

到了日寇占领时期,国破家亡,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自身难保,还有几个人进戏园子看戏呢?于是戏园业败落下来。及到解放前夕,北京城就仅剩下十几座戏院和一些小茶园了。

解放后,茶园相继改造为剧场了。为了让观众专心看戏或电影,场内禁卖茶水和零食,更不用说甩手巾把儿了。剧场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而作为茶园子的“历史使命”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三庆园与文明茶园

在介绍了茶园子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戏园子后,有两个典型的茶园子不能不说一说,一个是曾孕育了国粹京剧的三庆园,为我国京剧艺术的摇篮;一个是移风易俗,开创了一代社会新风的文明茶园。它们会被历史永记。

先说说三庆园。三庆园位于最繁华的大栅栏街。当时这一带戏园密集,三庆园的创立和发展与京剧的孕育与诞生密不可分的。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皇帝八十大寿,扬州艺人高明亭率徽戏班子三庆班进京演出,其剧目题材新颖,情节感人,唱腔优美,武打独特,大受京城百姓喜爱。自此一炮打响,火爆京城。所以戏班没再南归,就留在了北京。

嘉庆元年,它与餐饮业宴乐居合作,将其改造为戏园,称为三庆园。并以此为场所演出。继三庆班后,徽班“和春班”“ 春台班”“ 四喜班” 也相继进京献艺,史上称为“四大徽班进京”, 自此拉开了京剧问世的序幕。在其后的演出中,不断吸收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及民间曲艺的精华,逐渐融汇成了一个崭新的剧种,这就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

三庆园的名气召来了京剧界的绝大多数名伶大腕来此献艺。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曾在此演出《定军山》《南阳关》等剧目:武生宗师杨小楼在此演出《长坂坡》《挑滑车》等剧目。

其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在此演出《千金一笑》等多部戏剧。还有人称“冬皇” 的孟小冬,首演《四郎探母》时就选定三庆园,当时戏园特意做了孟小冬字样的霓虹灯,闪耀夜空,轰动一时。

还有许多京剧经典作品是在此首演的,有许多京剧大家是在此成名的。如程砚秋好几出经典剧目就是在此首演的, 每次都轰动京城,于是他和剧都成了名家名剧。由此看来,三庆园不但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京剧艺术,还培养、成就了一大批京剧名优和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这是老北京茶馆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文明茶园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的煤市街口, 它的经理俞振庭出身京剧世家, 是著名武生。他和杨小楼、尚和玉是师兄弟。他曾创办过“双庆社”“斌庆社” 等班社, 培养扶持过京剧大师梅兰芳、李万春及一大批名演员。他不但是戏剧行家,而且具有创新精神。他的文明茶园敢于打破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勇于开创一代新风。请看他是如何向封建主义传统挑战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歧视妇女之恶习根深蒂固,历来都严禁妇女进入茶园戏园。至清代,不但禁止妇女看戏,还禁止夜场演戏。《大清律》还明令禁止女伶登台演出,一旦发现违令者,当地父母官要被撤职,这也是中国男旦盛行之原因。

而文明茶园从一创业时就打破了“禁止妇女看戏” 的禁律。在楼上专门开辟了女士坐席(男女必须分坐),让妇女也堂堂正正地走进了戏园,此事非同小可。它为妇女赢回了应有的权利,也是妇女的一种解放。同时戏园也增添了观众,取得双赢效果。

随后,文明茶园又首开夜场演出的先例,使得上班族和白天忙于事务者也能有空看戏了,因而大受欢迎。既方便了群众看戏,又给戏园带来可观的收入。戏园观众,皆大欢喜。而朝廷呢,虽有禁令,但也顾不上管这些闲事。而此风一开,其他戏园也纷纷效仿,于是夜场也遍地开花了。

民国后,天津已有坤班兴起,并有女伶登台演出,还经常被邀请到外省市献艺。俞振庭审时度势,民国三年,他果断地邀请天津著名女演员金月梅、孙一清、赵美玉来京演出。文明茶园的舞台上破天荒的出现了男女同台演出的壮举,文明茶园创造了又一个“第一”。

此举立即轰动了京城,茶园天天爆满。随后他又请来天津著名坤伶刘喜奎,演出宣扬妇女解放,争取自由的时装文明戏《新茶花》《宦海潮》等,更是盛况空前。据当时《十日戏剧》称:“其势头竟盖过了梅兰芳、谭鑫培。每日午场,上午九时园内已无空座。日场演毕,皆坐守不走,等看晚场。”可见当时之盛况。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期,文明茶园易主,字号改为华北戏院,以演剧及电影为主,茶园的功能消失了。1939年俞振庭病故。但他的文明茶园顺应时代潮流,打破封建传统,争取妇女解放的创新精神,让人们永久记住了他。

主讲人介绍:

董梦知 :男,1939年10月生于山东省青州市,长于青岛市。后考入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分至北京工作。进修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在门头沟区文化局、馆任职。1985年调入市文联,任《北国风》杂志编辑、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1999年退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诗集《梦之诗》《董梦知诗刊》及专著《街巷雅趣》《当代北京歌谣史话》等书。撰写8集《北京民间艺术》电视艺术片等。主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中国谚语集成·北京卷》三部志书的编纂岀版,获文化部“特殊贡献个人奖”。已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精英大全》等20余部辞典。

□董梦知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