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了让京城百姓喝上南水 已为此奋战了30年
只要下雨,不管在哪里 都要返回岗位
为了守护好每一滴南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让京城百姓喝上南水 已为此奋战了30年

王雷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水碱少了,口感好了。”说到喝上南水的感受时,不少北京人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2014年,南水一路奔流,蜿蜒1276公里,来为北京“解渴”,此后这5年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为北京送水达10亿立方米,70%用于居民生活用水,超过1200万人口直接受益。“让百姓喝上高品质的放心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雷从1991年起,便参与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工作,若要讲述南水进京的故事,他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

“南水北调是我们国家的百年工程,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伟大构想,历经50年科学论证和50多个方案的比选,直到2002年确定最终方案,这中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心血。”王雷说,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他的工作重心便全部转移到了这上边,初期任务重、压力大,彻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工程技术难题。多年后回忆起那段时光,王雷用了“光荣”和“幸运”两个词来形容,他说,能亲身参与到南水北调这样的世界级工程中,深感光荣。唯有用不懈的奋斗,才对得起肩负的使命。

南水从丹江口出发,进京之路长达一千多公里,在这过程中,如何确保水质不受污染,成为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王雷介绍说,为保障进京南水水质,工程设置了“入京、入城、入厂”三道防线。一旦发生水污染突发事故,能够及时预警和处理,确保水源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在干线沿线两岸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进行干线生态带建设,同时,工程沿线还建成了水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等,实时加强水质监测。”王雷告诉记者,在严密的监测和保护下,5年多来,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

南水进京后,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到2035年时,更有望提高到约220立方米,通过这组数字不难看出,南水为北京市民真正解了渴,但同时,北京依然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曾经,为了保障社会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在严峻的供水压力下,北京在1999年之后8年间,每年都超采地下水,直到南水进京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困局才得以缓解,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有效促进了水源地的涵养修复。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将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王雷兴奋地对午报记者介绍,目前南水进京配套工程——大兴支线、河西支线、亦庄调节池扩容、团九二期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正在抓紧施工阶段,配套工程将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以及房山、大兴、门头沟等新城的供水保障能力,届时将有更多人喝上南水。

□本报记者 张晶/文 通讯员 王春艳/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