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生活服务新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保障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会主委、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说,智能化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保障了民生物资供给充足,并且价格稳定;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居民提供无接触外送、互联网医疗等服务,兼顾便捷与安全;在线教育让在校生“停课不停学”,最大化减少疫情对教育的影响。
司马红介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打造以新基建和生活服务有机融合为核心的生活服务新基建,以保障民生、稳定就业、服务中小微企业为抓手,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深化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的协同,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活力、改善经济结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有超过55%的企业、以及80%的服务型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数字化改造,导致企业上下游和产业链之间难以协同。同时面临新兴职业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
着眼未来,司马红建议从四个方面打造生活服务新基建。一是聚焦关键生活服务场景推进新基建。加快建设生活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推动无人车、服务机器人示范及创新应用平台;加大智慧餐饮、智慧出行、智慧商圈建设投入;进一步融合生活服务基础设施与社会治理,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激活生活服务新基建的创新生态。尊重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规律,以包容审慎、客观科学的态度制定产业政策;加大对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或核心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支持,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补齐新基建短板。三是保障生活服务新基建的普惠化、均等化发展。政府要加大针对落后地区、特定群体的生活服务新基建投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以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通过设立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生活服务类企业到落后区域开展业务;通过生活服务新基建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普惠发展。四是探索数据流通新模式,培育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和有机融合,优化民生服务;推动数据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开放,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字治理体系,统筹数据创新与数据安全,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可行路径。
本报记者 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