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股票诈骗、消费返利骗局、养老服务骗局……近日,北京市老龄协会就近期发生在金融、养老等领域的诈骗案例发出提示,呼吁老年人提高警惕、避免中招。
骗局类型:贷款诈骗
如今贷款的套路已经从骗取持有的资金升级到诱导老年人去贷款,然后骗取贷款。诈骗套路不断升级,老年人防骗知识也要不断升级。老张接到一个自称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称老张在店内购买的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可退款,但要按照其提供的平台退款并发来链接,称是退款平台,但实为网络贷款APP。诈骗者准确说出了老张姓名、家庭地址等骗取信任。老张根据诱导点击链接后却下载了多个分期借贷APP。实际上就是让老张贷款,扣除应退金额后将剩余款项全部转入骗子指定的账户,或通过微信、网银、ATM机。
提示:
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官网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跳出原平台进行交易。否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很难留下证据。不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尤其是收费二维码。不泄露手机验证码。不授权他人远程控制电脑、手机。坚决不转账,不汇款。
骗局类型:股票诈骗
有老人遇到过这样的诈骗情况:有个自称老范的人加他微信。老人查看朋友圈时发现,这个老范的朋友圈经常发布一些图片,如某人补仓多少钱、某人通过老师推荐的股票赚了多少钱。老人给老范的朋友圈点赞。几天后,老范联系了这位老人说要将其拉入一个微信群可赚点小钱养老。
老人发现群主给大家分析并推荐股票,就根据群主的指导下载了一个软件投了5万。几天后老人发现账户多了五千,就连续做了几单,这几单也多少都在盈利。这时,群主让加大资金投入,老人加了5万。但自此情况发生变化,每天都在亏损。群主说再多投资点,近期就要拉升。老人又投了12万,结果非但没拉升,还下跌了10%。老人想将仅存在账上的钱提出,却发现无法正常卖出,而且已无法联系群主,才发现被骗。
提示:
不要随意加入陌生微信群,也不要过分相信群里的分享和言论。投资理财需谨慎。发现被骗后,记得保留相关证据,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等信息,及时报警。
骗局类型:消费返利骗局
你消费,我给你返奖励。在生活中,有些老人遭遇了消费返利领域的骗局。老范和老刘是邻居也是曾经的同事,退休后经常聚在一起。老范给老刘介绍了一个生财之道,称有家公司注册消费成为会员,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而且消费越多返利越多。以一次性消费25600元成为翡翠卡会员为例,就可以获得64320元的优惠券。同时,办理多张会员卡还能赠送礼品及领取30%的全国市场营业额平均分配积分,此积分可用于兑换产品或现金,直到累计领完相应会员级别的购物券,并且承诺客户可以随时申请退款。老刘观察后发现有许多邻居、朋友都加入了,也就加入了。但老刘的发财梦很快破灭了,因为公司资金链断了,钱彻底退不出来了。
提示:
通常判断一个投资项目是否骗局,关键看其是否有“造血功能”;是否有稳定充足的收益。如果只是借旧还新,那资金链早晚会断。如果是公司承诺一定挣钱,并有超高收益的,绝对不可信。遇到消费返利型骗局切不可贪图便宜上当受骗,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如果老人和家人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一定要相互提醒、和孩子沟通、积极举报。
骗局类型:养老服务骗局
刘阿姨从朋友处听说养老公司在做养老项目,交五元就可成为会员,并且可以天天在养老公司的门店里聊天、喝茶。刘阿姨开始时还比较谨慎地观望,看到有不少人都去那喝茶聊天还有免费旅游,心动了。后来,刘阿姨又去了公司的养老基地考察。她看到养老院条件和环境很高端,公司承诺如果投资四十万以上,可以在四个这样的基地免费养老,投资还有6%-14%的收益。刘阿姨跟着老街坊天天去这个养老公司。生日的时候,公司的员工还给她送来生日蛋糕陪她过生日。经过再三思量,她在看到养老院的房产证后决定在这个养老公司投资10万元,入住养老院。养老公司跟她签订《预定服务合同》,利息月月返到账上,从未出错。刘阿姨又陆续投了40万。不久后公司传来消息,法定代表人携款潜逃,所有投资本息无法兑现。
提示:
回报太高不靠谱。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看看该项目是否收益过高,超高利投资回报分配必有猫腻。老人在进行大额投资前应与律师等法律相关的专业人士取得联系,听取建议。对投资活动的真伪、是否属于合法投资进行切合实际的判断。凡属于各级政府部门批准的合法企业和合法项目,在政府网站等公开信息渠道上都可查询,因此在投资前最好能详细查询和了解企业的实力、性质、资质,绝不听信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还有,选择养老机构一定要查看相关证件。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