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分错的就是大骨头,很多人以为是厨余垃圾,其实大骨头很难降解,属于其他垃圾。还有洗涤灵、84消毒液的空瓶,经常有人放在可回收物桶里,其实是属于有毒有害垃圾……”提起垃圾分类,呼家楼北里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贺淑琴说的头头是道。
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的呼家楼北里社区,探访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
现场,记者看到该社区在垃圾投放点配备了5个垃圾桶,其中1个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1个红色的有害垃圾桶,1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2个灰色的其他垃圾桶。
记者了解到,其实,对于呼家楼北里社区的居民来说,垃圾分类并不陌生。该社区从2010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呼家楼北里社区书记殷金凤介绍,社区有34栋居民楼,4个平房院落,常住居民2747户、近1万人。2019年,小区每天产生其他垃圾约18吨,厨余垃圾约1.2吨。
在垃圾投放的最前端,正是像贺淑琴这样的志愿者维持着秩序。截至目前,街道共有注册志愿者119人,临时志愿者600余人。志愿者对分类不规范、不标准的居民进行劝导和指导。此外,社区每季度评选一次垃圾分类示范户,并进行公示。
对于可回收垃圾,社区引进了北京八爪鱼环境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定点交投、预约上门的方式,按0.8元/公斤的统一价格回收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可回收物。
在前端,垃圾分类投放,清运时如何防止垃圾混装混运,保障垃圾流向清晰呢?
记者在社区内的二道沟密闭式清洁站看到,现场有两个其他垃圾处理设备和一个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清洁车辆场副场长杜永旭介绍,该垃圾楼在1998年建成后,仅能接收其他垃圾。在2010年进行改造之后开始具备了厨余垃圾的收集功能。
朝阳区城管委副主任兰澎介绍,朝阳区共有284个垃圾楼,其中像二道沟密闭式清洁站的分类垃圾楼达到79个。到今年年底,通过改造,朝阳区分类垃圾楼将达到115个。
垃圾运输车同样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副处长刘贤正介绍,为配合垃圾桶的四色,全市垃圾分类运输车辆的车身也将被喷涂为对应颜色,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绿色代表厨余垃圾,黄色代表大件垃圾,灰色代表其他垃圾,便于群众监督,防止混装混运现象发生。
据了解,为迎接新条例实施,朝阳区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4月15日前就率先实现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前期城管委已经联合区城管执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等部门对6个集中办公区,35个独立办公区,82家机关单位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进行了检查。此外,已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社会单位落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情况进行检查。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