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将救治病患作为了主战场。而在疫情防控持续平稳,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后,不少医务工作者又深入企业开展防控指导。2月27日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的4位医务工作者就接到任务,化身“指导员”,深入石景山区复工复产的企业,进行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指导。1个月的时间,从陌生到熟练,他们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
“专业队”指导企业做防控
32项指标全面细致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安全有序地复工复产,但是随着外地返京人员以及境外返京人员的增多,我们仍面临不小的输入性风险。尤其是一些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防控人员,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企业复工复产“指导员”、北康医学院李有红介绍。
据悉,这些复工复产“指导员”深入企业进行指导的方案包含了19大项共32个指标。“既有大的防控方案项目,又有小的具体内容。”李有红说,以“专班小组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这个大项目为例,其中还包含了分工设置、职责内容、各岗位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共4个指标内容。
此外,指导项目有些属于“硬性”标准,有些则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如专班小组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工作会议制度、是否有个人防护措施要求等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如有无食堂分流就餐制度、是否有专门针对大开间集中办公的具体措施等,则要根据企业情况来指导。”李有红说。
深入现场找短板
每家企业跑两次以上
“发现企业防控中的短板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企业复工复产“指导员”、北康头颈康复中心的李倩说,“所以一定要深入企业,到现场去。”
李倩介绍,因为防控方案的内容比较全面,企业自身一般做不到全部的要求,所以他们每个企业都要去两到三次。“第一次去主要是进行查看和指导。第二次去是核查打分。对不合格的项目,我们也会进行追踪,务必让他们整改完善到位。”
因此,每家企业,指导员们往往会跑两次或者以上。李有红说:“有一家企业,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制度不完善,只有大条没有细节内容。但是他们的经理对这项工作特别重视,连续修改了几次方案。之后,我们又到企业去查看,真的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因地制宜“一企一策”
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因为企业众多,上级给指导员们进行了分组,并按照区域划分。李有红所在的第一组负责八角街道。他们要走访的大部分是楼宇企业,一共有10个楼宇,包含了大大小小700户至800户企业。他们优先走访大企业和重点企业。
李倩所在的第二组负责的是广宁街道。“我们负责的区域,不少药店、五金店,维修店、小餐馆都复工了。对于这些场所,我们指导的重点就是让他们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顾客接触比较多的物品,要进行一客一换一消毒。”李倩表示,每家企业的性质、规模、办公环境、人员情况都不相同,所以不能“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分类开展防控指导。
“疯狂”自学充电上岗
将心比心换来温暖回应
现在说起这项工作,李有红和李倩都觉得”得心应手”,可是回忆起上岗之初,她们都坦言“有点懵”。李有红介绍,虽然她是护士出身,在消毒隔离相关知识方面是“行家”,可对于规章制度的制定,却是“外行”。因为职责所在,她开始“疯狂自学”。
李有红说:“每天下班之后,我会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抠细节,没有把握的就从相关资料上查找,再不懂的,就到微信工作群,向疾控中心的领导讨教。”因为是临时组建的队伍,刚开始开展工作的时候,指导员们还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出现了摩擦。“有人说话确实比较直。这个时候我会快速调节自己的情绪。”李倩说,“我们这些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跑到企业去指导,路途远,工作量又大,就连午饭都靠自带的面包、饼干将就,为的就是让这些企业顺利安全的复工复产。我相信,将心比心总能换来温暖的回应。”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