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是判断患者是否是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重要关卡,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桥头堡”。王凌航是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主任、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免疫学博士。作为“桥头堡”的守卫者,他如何在众多发热人群中做到不漏诊、不错诊、百密而无一疏……这一切考验着他的真功夫。
火眼金睛果断识别疑似患者
疫情早期,判断病例的尺度不易把握。过松可能漏掉病人,扩大范围收留太多疑似病例,医院的容量又不够。“当时医院开放的收治新冠肺炎的床位有限,如果误诊占用了床位,再来重症患者可能收不进来,可一旦是新冠肺炎,漏了后果不堪设想。”1月23日,正是北京宣布确诊2例新冠肺炎病例的第四天,也是最紧张的时刻。此时正值流感高发季,大量发热待查患者涌入发热门诊。
当天晚上,一位37岁的女患者带着6岁的孩子前来就诊,“我刚从武汉回来,没什么感觉,看到北京有确诊病例,就想查查。”当班医生听到这些,立刻警觉起来。可这位女士没有任何症状,血象也正常,拿不准主意的当班医生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向王凌航汇报。“我在科里工作群里说,所有拿不准的病例都由我来判断,我负责。”当听到刚从武汉回来,又敏锐地发现胸片“右下肺有淡淡的斑片状影”,王凌航果断拍板:按疑似病例收进病房。
这一晚上,王凌航接了20多个电话,彻夜未眠,当值班医生无法诊断病人是否为疑似患者时,他便会前来给出指导,当晚收住院的3个疑似病例最终回报检测结果都是“阳性”。
在线为医生解读诊疗方案
100多篇文献、国家7版诊疗方案逐字逐句通读,王凌航是感染病急诊科唯一不换班、不回家的医生,深夜是他的学习时刻。“我常和年轻医生说,诊疗方案只是纲领,要学会自我思考,要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思考。”2月5日,他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应对》文章,对疾病谱、疾病特征、疾病分型等进行了阐述,文章发表一个星期就被引用3000多次,两周后,对比WHO发布的报告,其中许多观点不谋而合。
“发热门诊是筛查诊断疫情的第一关,来的人里不知道谁是携带甚至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从1月27日开始,他还通过网络课堂为全国基层医生解读诊疗方案、在线答疑,其中一期在线课堂观看次数达到69万次。王凌航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双慧眼。”
全身心投入境外患者救治
3月初,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增大。“坚守国门,不漏诊一个。”王凌航带领感染病急诊科医护人员又投入境外来(返)京有症状人员的筛查和确诊患者救治中。从3月初的每天几例、几十例,到3月14日24小时筛查207人,3月15日24小时筛查270人……数字不断在攀升,急救车不分昼夜送来一个又一个从首都机场入境有症状等待筛查的人员。
“我们要细致再细致,决不能漏掉一个可疑病例。”王凌航对医护人员说,虽然工作量骤增,但工作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一旦漏掉一个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严防死守、守土尽责。一线医生拿不准的病例,他随叫随到,不分昼夜。
“我们会坚持到最后,直到疫情最终取得胜利。”对王凌航来说,依据多年的积累准备和国际化的视野,结合不断地学习探索,让他有信心迎接每一次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短兵相接”。
□本报记者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