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战疫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平谷打造不见面的企业档案查询平台
“患者性命相托 我必全力以赴”
东城消防推出复产复工安全短视频
普仁医院特殊党课讲述战“疫”故事
地铁3号线项目部防疫情用上“新技术”
广外医院医疗队细致服务从“心”开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专家杜斌:
“患者性命相托 我必全力以赴”

 

作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杜斌教授是本院驰援武汉的第一人。今年春节,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丰盛的年夜饭,他陪伴着重症患者一起过年,无论多么劳累都没有丝毫抱怨。

扎进了武汉重症治疗第一线

早在1月19日,杜斌就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指令,加入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指导调研武汉疫情防控工作。高级别专家组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组员包括李兰娟院士、袁国勇院士等,杜斌是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之后,他一头扎进了武汉重症治疗第一线,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巡视指导重症抢救。

当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疗队增援武汉后,他被任命为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ICU的临时科主任。2月4日夜间,病房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第一位转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仅50%。在没有配齐三级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杜斌果断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

为了给每个病人确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他常常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近10个小时,在病房观察病人情况。在他的推动下,病人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组负责制,使每一个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思维的贯彻和治疗方案的落实,也提高了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

他把科学规范的协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带到当地,因地制宜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为前线共同奋战的战士提供了“协和经验”。

让ICU变成有温度的地方

杜斌对重症医学的热爱是一种情怀。他常说:“我们要从技术至上转变到怎样以病人为中心,使ICU从一个充满冰冷机器和设备的场所变成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地方。”他的同事形容他:“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数十年如一日,杜斌每天早上5点到病房巡视病人,掌握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监测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只要与病人相关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亲自为患者吸痰,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相关抢救操作亲自上手,调整呼吸机参数,扎深静脉,协助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这样做是因为他明白MICU的患者,每个护理和治疗的细节都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2005年,杜斌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内科ICU,至今已有15个年头。当遇到心肺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时,如果还存有最后一线生的希望,杜斌会果断决定为患者再做胸部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建科之初,病房没有转运呼吸机这类设备,呼吸困难的患者外出检查时,必须依靠医生用简易呼吸器手动通气才能维持生命。进入CT室拍片时,手动通气支持也不能暂停,意味着操作者会接受射线辐射。每当这时候,挺身而出的一定是杜斌教授。杜斌教授的“规矩”,生动地诠释了那句话:患者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病人

他在繁忙工作之余潜心总结临床经验,结合重症医学发展前沿,以“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平台,在参加多项国际协作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独立的临床科研和转化医学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杜斌从不会缺席,几乎所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03年春天SARS肆虐全国,杜斌被北京市借调做全市调度指挥,由于工作需要,常常在深夜被叫到医院,参与具体的诊疗工作。看到年轻的医生手足无措,他鼓励大家:“不要害怕,我带领大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看。”

2019年,杜斌在一次演讲中曾说道:“我们舍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病人,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病人的生活。”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董琳 宣磊 祝金晶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