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目前,不少公众和一线工作人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面对疫情,如何疏解焦虑,为自己的心灵撑起“安全伞”?不妨试试这份专家开出的“心理处方”。
目前,春季来临,疫情趋缓。为了更好地防范疫情,让大家能有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杨若濒,请他从五个方面为大家支招疫情下的中医养生。
1、饮食有节
杨若濒说,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饮食分五味,“酸、苦、甘、辛、咸”,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不同的滋养作用,如果偏嗜某一味,就会打破平衡,出现营养失调。饮食要有多样性,避免偏食、偏嗜,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疫情期间,建议居家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按时吃饭。饮食定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也要尽量避免生冷寒凉食物。
2、起居有常
在疫情期间,一定要“起居有常”,春季,是自然界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饱含着生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春季养生应注意保护阳气,晚睡早起,衣着宽松,不要过分的劳累,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育锻炼。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杨医生说,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只有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进行起居作息,才能达到保养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不妄作劳
杨医生表示,“不妄作劳”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劳逸结合。过度劳作会耗伤人体气血,日久容易形成“虚劳”病。过度安逸,缺少体育锻炼,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甚至筋骨肌肉都会萎缩无力。所以,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是长期处于过劳的状态,很容易出现感染,此时应根据情况,调整作息时间。相反,隔离在家的居民,因为缺少室外活动而处于过逸的状态,不仅体重上涨,且气血壅滞,这时就要适当的增加室内锻炼,比如学习太极拳,或做做简单的俯卧撑、健身体操都是有益健康的。
4、精神内守
杨医生说,人的情志活动跟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若是七情过度,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所以,“精神内守”就是调和情绪的养生方法,保持心态平和,安静清闲,及时排解不良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所谓的“外知所避”,是指针对四时不正之气,要及时避开,不使其侵入人体,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外邪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也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古代的“伤寒”、“瘟疫”,近期的“SARS”、“甲流”以及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都属于疫疠之气,所以市民朋友要严格隔离,戴口罩,勤洗手,切断传染源,这些就是“外知所避”的体现,同时扶助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