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疫情期间6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物业不得擅自披露被隔离人员信息
同仁眼科专家 总结12字防护法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期间6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怎样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呢?我们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曲姗分别介绍以下六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共同抗击疫情。

确诊患者

确诊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否认、恐惧、焦虑、抱怨、孤独等情绪,这些都属于“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在这段时间内,确诊患者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表达内心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允许自己出现上述情绪反应,接纳目前的隔离环境,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必要时可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同时,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

疑似患者

疑似患者可能出现不确定感、怕被歧视、躲避治疗、恐惧或焦躁等反应。对于疑似患者人群,更需要的是放下手机,适当地与网络保持距离,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觉察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以下的自我对话进行内心的自我觉察和探索:此时此刻,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很担心?还是我很难过?我很担心,那我是在担心什么?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么?如果用一幅画代表我现在的情绪会是什么?如果用一首歌曲又会是什么?疑似患者被隔离可使患者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可以看看想看的书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做手工、织毛衣、绘画、搭积木等。

当你通过自我调节而无法缓解负性情绪,并影响睡眠和饮食时,可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

医护及相关人员

医护及相关人员可能出现的情绪有:过度疲劳和紧张、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建议医护人员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与同事及家人讨论内心感受。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如出现失眠,焦虑难以调整时,应及时申请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常出现的心态有: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

建议密切接触者相信科学,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遵循隔离或观察的相关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调整的充分准备。

了解自己染病或者被排除的各种可能结局,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

在尚未确定的现实情况下,保持坦然的心态,规律生活、加强休息、提高身体抵抗力。

不愿就医的人群

此类人群可能出现的心态有:怕被误诊和隔离、侥幸心理、恐惧、回避、忽视、焦躁等。建议不愿就医者获取科学信息,理性对待疾病。

寻找可靠的信息源,减少接触网络上有关灾难或耸人听闻的信息,防止灾难带来更大的恐慌,调动自己的知识去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我们不是这场疾病的始作俑者,所以无需过分自责、内疚。

尽量保持生活上的稳定性,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诊,获得专业的指导建议。

易感人群及大众

易感人群及大众可能出现的心态有: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传染病暴发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灵的创伤,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心情,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对此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要相信政府公开的信息,不轻信某些传言。

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内容,如规律作息、饮食,学习某一个有价值的技术,阅读一本好书,适度看电影、听音乐等。

□本报记者 闫长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