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到岗”控制人员密度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当然,对于员工来讲,应该增强疫情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把工作干好又为战“疫”增力。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院的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经济日报社园区。在园区的《复工企业人员情况汇总表》上,企业复工时间、预测复工人数、复工人员分类、日实际人流量等数据一应俱全。此外,园区还开启了预约到岗模式,控制人员密度。(2月24日 《劳动午报》)
毋庸置疑,疫情攻坚战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随着首都各行各业复工节奏的加快,不少企业和职工在复工的同时,心中也难免忐忑。而且,复工复产及人员返岗秩序如何,也影响着疫情防控成效以及社会秩序稳定。通过“预约到岗”模式,控制人员密度,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无疑办到了点上,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
具体来看,园区启动的“预约到岗”模式——如确需到办公室,要在前一天通知预约并核验该员工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再发放出入证进楼,通过预约的方式,就可以调节企业在楼内的密度。尤其是,大楼门前采取人员进楼测温及出示证件、核对人员信息及签署个人承诺书等工作。就能够很好地对人员进行管控,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
此前媒体报道的北京CBD“预约到岗”模式同样值得称道。以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普华永道来说,复工之后,大部分员工居家办公,并开启了“预约到岗”模式——不仅可以调节各个部门和区域人员在岗的密度,其中外地回京的员工需要居家观察14天以后才能预约到岗。
“预约到岗”助企复工,关键是企业能够持以正确态度。要知道,此种模式看似会给企业复工复产带来一定挑战,但合理化的统筹安排,不仅能够保障业务平稳有序开展,而且也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当然,于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必要的防控措施,比如,做好员工的日常体温检测,或者灵活安排用工等等。
尤其是,如何用餐是很多企业员工关心的话题。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经济日报社园区的做法也可圈可点。比如,为企业推荐了北京市指定配餐公司,引导楼内企业错峰就餐、分餐,并协助大型餐饮企业提供送餐服务和订餐自提服务;园区每日早、中、晚三个时段播报防疫广播,每日定时定点对园区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工作等等。
相关数字显示,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经济日报社园区目前入驻企业45家,员工2000多人。北京市复工复产的“号角”吹响以来,园区内复工企业逐步增加。目前,入驻企业已经100%复工。总之,“预约到岗”控制人员密度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当然,对于员工来讲,应该增强疫情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把工作干好又为战“疫”增力。
□杨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