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战疫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这里,我们就是病患的亲人”
冬奥气象服务队冰雪中维修赛区站点
“爱心午餐”免费送给一线志愿者
高校教授变身防控志愿者
平谷山区防控队员有了御寒棉帽
“我们要把用户急需品投递到位”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北大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马跃明:
“在这里,我们就是病患的亲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建第一批医疗队,援助湖北新冠肺炎疫情,从发出通知到确定医疗队20人名单,再到启程奔赴武汉,只用了2个小时。呼吸科护士马跃明就是其中的一员。医疗队被分派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帽子、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隔离衣和靴套……每天进入隔离病房前,马跃明都要“全副武装”。

“加油啊,今天您的状态不错,一定会早日康复的。”进入病房后,马跃明除了为患者治疗外,还不忘为他们鼓劲儿加油。在隔离病房,患者没有家属陪同,除了治疗,医护人员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做好生活护理,帮他们喂饭、接大小便。“以前由家属护工做的事情,现在都由我们来做。没有亲人的陪伴,患者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在这里,我们就是病患的亲人,只要病患早日康复,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马跃明说。

沉重的装备给医护人员带来安全感,也让行动极为不便。马跃明告诉记者,护理操作,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当穿上这身厚厚的隔离服,一切都不一样了。“平时做一件事情很轻松,穿上它就完全不透气,不知不觉中就汗流浃背。汗水蒸腾中,护目镜起了一层雾水。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操作成为一件意想不到的难事。”马跃明说,“戴上好几层手套,自己的手不听使唤,有时连针管包装都打不开,胶布也撕不下来。”

一天凌晨3:00,当马跃明完成任务准备离开病房倒班时。一位病患的静脉药物刚刚配好送到。“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尽快让患者输上液。”马跃明毫不犹豫地拿起操作盘走到患者面前。静脉穿刺,对于一名护士来说是基本功。但当绑上橡胶带,触摸血管时,马跃明发现之前临床操作的手感全消失了。“患者高烧进食减少导致血管充盈条件很差。加上我的护目镜全是水珠,视野非常不清晰。”凭着多年的经验,马跃明一针进去就见了回血,但在拔出针芯时,手戴两层手套却妨碍了这样的精细操作,针尖位置跑偏了。她吸取教训,赶紧把手套里的每一根手指都顶到头,换了位置重新穿刺,顺利的留置成功,将药物输进患者体内。

“自己当护士以来,不管什么样的血管条件,几乎都是一针见血,没有补过第二针。”马跃明带着自责走到病床前向患者道歉。让马跃明意想不到的是,患者向她打了一个胜利的手势,用微弱的声音说出:“我很好,谢谢你。”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让马跃明顿时泪流满面,汗水裹着泪水在护目镜里交汇,那一刻,马跃明和病患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本报记者 闫长禄 通讯员 汪铁铮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