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七天七夜抢建小汤山医院;17年后,临危受命,再战小汤山!
“3天3夜,建成350米的院区应急道路,打通一条生命通道。”1月24日中午,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四公司接到上级命令,参建小汤山医院重建项目。龙奇峰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他立即赶往小汤山参加现场会,部署安排小汤山医院重建院区应急道路。从南六环外的天宫院,龙奇峰饭也顾不上吃,立即赶往北六环外的小汤山。
而现场施工负责人李立远吃饭吃到一半,接到通知,放下筷子,就从平谷的家中出发,驱车来到小汤山。
下午三点,已经从各个项目回到家中准备过年的职工,集结小汤山,现场会、分配任务……投入后方战场。
打电话联系人员、车辆、物料、设备……整个下午,龙奇峰的手机就没有离开耳朵,接、打、被拒绝、想办法,平时储备的各种资源,此时成了最有力的后盾。
“我们派车接就近的工人回京施工,当时出发,用最快的速度保证人员到位。”20多名施工人员,在大年三十被接到小汤山。
与此同时,工人就位前,管理人员自己上手放线、测量、平整场地,抓紧一切时间。来多少人、多少人上场。
傍晚时分,人员、设备、物料集结完毕,即刻开工。
小汤山疗养院原本只有东、西、南三个门,考虑施工需要和居民生活,根据院方要求,项目部新开一个北门,加速道路修建。拆墙、调度、巡察、协调……管理人员带着施工人员一起干。大年三十,万家灯火时,龙奇峰和同事们在施工现场度过了大年夜。
早先,龙奇峰答应平时没时间陪的儿子,过春节带他去玩儿。但疫情越来越严重,原本准备回湖南老家的他跟妻儿留在北京。“原地待命就是最大的责任”,他和同事们响应号召,留在北京。
“这不是一个工程项目,这是一场战役,必须咬牙盯住!”龙奇峰这样跟大家说。
“四九”的夜里,气温逼近-10℃,数台重型机械呼啸驶过。
李立远搓了搓已经冻僵的双手,继续盯现场。36岁本命年这个年,没在家过,在战场。
争分夺秒,任务紧急,材料短缺也有灵活的应对方法,春节餐桌上的“饺子粉”成了这条生命通道的“生命线”。现场条件艰苦,普通的家庭照明电源成了奢望,自备“长明灯”,挑灯夜战小汤山。
“现场就是会议室,路床就是会议桌”,工程开工伊始,市政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军,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李建军等有关领导扎根现场,靠前指挥,并为大家送去慰问和关怀。
同时,工程建设得到了市政路桥集团兄弟单位的有力支援,养护集团急调专业队伍配合开展道路摊铺、划线,建材集团急调沥青料1000吨,都市绿源公司急调水稳2300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得以加速推进。
46小时昼夜鏖战,350米长的院区应急道路正式完工,工程用时比原计划提前26个小时,道路标准也比上级要求更高。
“其他单位可以进场施工了。”龙奇峰松了口气。
一项任务结束,另一项任务接踵而至。平整非典时的隔离病房。早上6点多到现场,晚上十一二点收工,累了在车上休息,吃饭都在路边。根据施工要求不同,现场的管理人员由最初的七八个,增加到了二十多个。
2月2日一场小雪,工人用岩棉被将刚刚做好水稳的地面覆盖起来进行保温,以确保地面坚固。
“现在就是原地待命,等物资和图纸,随时可以开工。”龙奇峰说,“医生、护士战斗在抗病毒战场,我们给他们修战斗的堡垒。”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