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设计小支架确保线路运营稳定
全员创新成为这里的常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员创新成为这里的常态

首钢机电公司智能制造部
“创”字诀:打开脑洞后,你会发现创新无处不在
 

3天时间便加工4种刀具,近年来共为单位节约刀具费用200多万元;仅换三次冲头,让打穿不锈钢板的2万个孔从不可能变为可能;自己制造非标刀具,改造非标刀片,让零件加工时间缩短一倍以上……这些年,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部让这些看似微小,实则在生产中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小革新不断诞生在创新工作室里,萌芽在班组的技术攻坚讨论中。作为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智能制造部数控班班长刘琪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先锋。他表示,部门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北京大工匠们的言传身教的帮助,也有企业的激励政策和团队良好氛围的影响。

今年,是刘琪在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工作的第十年。他坦言,十年来,除了自己对这份工作怀有至深的情怀,自己的师父——北京大工匠卫建平也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不可替代”。

在刘琪和同事眼里,卫建平不仅是集团内部,更是数控加工领域的权威。刘琪回忆,他和同事刚刚来到公司时,技术十分“青涩”,那时卫建平不仅“手把手”传授技能,还强调“做事先做人”,既是“师”又是“长”。数控加工领域讲究“三年磨一剑”,技术经过足够的打磨,卫建平便将指导的重点转向思考与创新。“造访德国等在这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技术与他们还存在着差距。”卫建平说,“到了人家的工厂车间,你会发现创新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了工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个零件的加工技术瓶颈,让卫建平犯难了许久。他在一次参观德国工厂车间时,忽然获得灵感,回国后不久便解决了难题。“有时你看到对方相关的产品或成果,自己就能想通。”卫建平说。有了这次经历,只要北京技协组织各种技师研修班和各类成果展,卫建平便经常鼓励自己的徒弟们多出去学习参观。刘琪说:“师父常说,创新可不是瞅一张图纸,有时还需要跳出自己所处的圈子,另辟蹊径没准能打开新思路。”

现在,厂里有难题,刘琪便会组织骨干和职工,“打开脑洞”,探讨从哪里入手,想出点子后,便要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改进。他表示,“现在加工技术的更新特别快,我们想的和尝试做的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这是一个像‘拉锯战’一样的过程。”

首钢机电公司承接的管片模具加工项目,工期紧、加工任务量大,图纸复杂、加工部位较多。加工用的定角度刀在市场上需要非标定制,而且每把刀具的费用在6千元左右,定做周期在45-60天,时间长、费用高。刘琪带领班组成员选材料、绘草图、制定加工工艺,在3天的时间内加工了4种8把刀具,满足了加工要求。新的加工工艺不仅在加工时间上加快了70%,还为单位节约了200多万元的费用。

今年,首钢集团评选出了第一批首钢工匠,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月享受1万元工匠津贴,卫建平也在其中。这让刘琪和同事在羡慕的同时,也鼓足了干劲儿。“首钢工匠鼓励我们一线职工创新、创业、创优,给了这么大的奖励力度,大家都在奔着这个目标使劲儿。”刘琪说。

与此同时,为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激励政策,首钢机电公司开展了“保质量、提效益、小改小革”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面向基层,从设计、工艺、制造、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征求好点子,鼓励班组节约挖潜,增收节支,降低成本,修旧利废,精打细算,物尽其用。公司为了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根据对企业保质量增效益贡献大小等情况,设立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级别奖项,由机电公司工会给予物质奖励,并颁发荣誉奖章。活动结束后工会将张贴光荣榜,对获奖单位及职工进行宣传。

除此之外,刘琪还表示,卫建平经常帮参加北京市相关技能大赛并获奖的职工争取技能津贴。“我们这个工种‘出师’慢,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可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不管是集团、公司还是我们的前辈,都在政策上、行动上给了我们足够的奖励与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留在首钢机电公司,继续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想法子、出点子的源动力之一。”刘琪说。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