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悦目的佳联
来到岳麓山下,放眼望去,满目葱郁。清溪茂林之中,隐存着一座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岳麓书院。
走进书院大门,但见门额上“岳麓书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据传为宋真宗御题。门前悬有一副楹联,白底黑字,上曰“惟楚有材”,下联曰“于斯为盛”。导游介绍说:这副对联出自二人之手,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所出,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大意是说楚地的人才在此地会聚。
走进门厅内,又是一副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导游说,这副对联说的是治理国家无论是古代或今天,急迫需要培养人才;治学要掌握承传和革新,把握如何变化才是英雄人物。
穿过大门门厅,便是书院的二道门,门额为黑底白字:“名山坛席”,两旁的对联为:“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导游说这副对联的撰联者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上联语出《尚书》“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语出《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君子。”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进入门厅,两边仍有一副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导游解释道,上联是说书院南接衡岳,东临湘江,大泽深山,具藏龙卧虎气象;下联讲的是书院学宗孔孟儒学,通过对儒家礼义的学习,可以修养为圣贤之心。
观赏着这一副副佳联,无不令人赞叹,每一副都潇潇洒洒,既出于典,又富寓意,细细品味,令人领悟,给人以启迪。
讲堂之中品书香
走走停停,便步入岳麓书院的核心——讲堂,但见堂内悬有三块匾:“实事求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这里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自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在讲堂正中央的讲台上,置有两把椅子,为此有些不解。经导游讲解,才得知,古时候讲课一般有两个老师,一个老师负责讲述儒家的典籍、孔孟的学说,而另一个教师则负责对他所讲的深奥难辨之处进行解释,所谓“讲解”二字,即由此而来。
讲堂内有一屏壁,走进一看,是《岳麓书院记》,两边悬有对联:“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导游介绍说,《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既简述了书院的历史,也奠定了书院的办学方针。
仔细观赏,书写工整、端庄大气、厚重而博雅,不失为岳麓书院中的一道景观。
徜徉于讲堂之中,令人无限遐思。遥想当年,多少莘莘学子在这里孜孜以求,范仲淹、程颢、程颐、高仲振、湛若水、朱熹、张栻等国学大家在此“传道受业”,师者的谆谆教诲,让渊博的知识润入学子之心,由此培养出一大批值得永远缅怀的精英。清代至民国初期是岳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培养了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郭嵩焘、熊希龄、范源濂等栋梁之才。
诗情画意爱晚亭
走出讲堂,又先后参观了半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文庙、文昌阁、崇圣祠等景观。最后出得书院后山门,前行近百米,便来到著名的爱晚亭。其坐西向东,三面环山,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亭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匾额,上书“爱晚亭”三字,外檐方石柱上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有史料记载: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当时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创建,原名“红叶亭”,亦名“爱枫亭”,皆因处于枫林之中而得名。后据唐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改名为“爱晚亭”。亭内有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
独坐爱晚亭中,不远处山涧中流水潺潺,枫林中鸟儿鸣啼,顿觉林深清幽,使人好不惬意。
岳麓书院之游,以虔诚心而来,虽是匆匆一瞥,但却亲闻了书院的古韵书香,领略了湖湘文化的深刻内涵。
□户力平/文 林峰/图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登封嵩阳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到达长沙的当天,我便慕名前往,领略千载学府深厚的人文历史,品味悠远的千年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