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4000户收入过万元,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0700元。”说起河北赤城县扶贫攻坚、贫困户的情况,徐冰豪情满怀。
找准关键点
让村民脱贫致富
两年前,徐冰的身份发生了一次转变,从海淀区海淀镇协助镇长分管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干部变成了河北赤城县专职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他是2016年海淀区与赤城县两地签署《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议》后的第一批扶贫干部。对他来说,驻村扶贫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把赤城县的情况弄清楚,徐冰上任之初,第一件事就是逐户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之后建档立卡,制定帮扶计划。
通过调研,他了解到,针对茨营子乡这一个乡镇来说,就有贫困村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44户,3024人。帮扶这样的贫困乡镇,难度较大,需要下大力气、真功夫。怎样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徐冰心情很沉重,觉得脱贫攻坚迫在眉睫。
在走访慰问村里的老弱病残困难户之时,徐冰眼看他们生活之艰难,一方面自己出钱购物尽力帮扶,另一方面对那些家里没有任何劳动力的贫困家庭,他将低保等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政策兜底,让贫困户的政策性收入达到贫困线以上。他深知这些资金和物资,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无法为贫困村长远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因此,如何帮助村民高效快速脱贫,一直是徐冰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
按照徐冰的扶贫思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产业扶贫。在他眼里,盖房子、给钱并不能长久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因此,徐冰充分挖掘和利用外部资源,不断丰富帮扶手段,积极寻找产业支撑,让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入股、打工、分红,让他们享受到政策红利。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徐冰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把贫困村产业培育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开发特色产业
打造产业扶贫新格局
在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的赤城县境内,据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的沟沟壑壑有3000多条。这些山沟初看一样,但深入细看又各有千秋。结合本地实际,徐冰表示,采用“沟域经济特色开发”模式,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关键节点再发力。
比如,赤城镇浩门岭村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处,全村192户424人,但旧村常住仅38户68人,村庄空置率高达69%。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村利用优质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和大量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引进国奥(北京)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实施的冬奥铭悦乡居小镇项目。该项目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村民和村集体享有项目资产所有权,企业进行投资和运营管理。项目运营过程中可解决当地村民就业70人至100人,村民还能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分红。如今沟域经济特色小镇,在赤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徐冰介绍,赤城县先后与首农集团、国奥文投等公司合作,采取易地搬迁、联村并建、整治提升和宅基地利用等方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61个“空心村”治理,新雪国度假小镇等多个特色小镇正在抓紧建设。
徐冰表示,像这样的脱贫攻坚战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打消村民的疑虑,到成功流转几百亩土地,再到产业项目落地……资金短缺是当务之急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怎么办?徐冰到处引资跑项目,多方面想办法,充分利用自身在北京的人脉关系,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积极争取北京市有关单位的帮扶支持。经不懈努力,他多次邀请北京海淀区工商联领导来调研指导,成功促成了双方的帮扶对接,并签订了对接帮扶协议书。很快,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联帮扶资金32万元到账了。
争取到了“第一桶金”,徐冰先是将其中的20万元用于扶持茨营子乡西沟村梨枣种植项目,用西沟村支部书记刘清江的话说,此项目彻底奠定了该村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0万元支持茨丰农业科技合作社改善大棚冬季取暖设备,增加特色农产品产量,确保产品成活率;1.1万元为罗车铺村和东半沟村打机井一眼,彻底解决了两村的饮水困难问题。看着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听着村民们高呼“党的扶贫政策好、共产党好”声音,徐冰感觉责任更加重大。
驻村扶贫两年来,徐冰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他说,家人也为自己的扶贫成绩感到骄傲。目前,赤城已形成杂粮杂豆、食用菌、林果、中药材、特色养殖5个特色种养产业,以及“2环3带18个示范基地50家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乡有示范园区、县有特色经济。
此外,依托区位、资源、生态优势,赤城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京城北大门”“关外第一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海陀等旅游品牌,平均每年吸引京津等地游客上百万人次。
扶贫路上留下足迹
只为站好最后一班岗
扶贫工作千丝万缕,而且每一件都是重中之重,徐冰丝毫不能懈怠,经常要同时落实七八件工作任务。徐冰介绍,把创业户放到产业链上、把留守户放到公益岗上、把困难户放到保障线上,这是赤城抓实产业就业扶贫的思路,也是他最劳心费神的关注点。努力终有回报,眼下赤城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围绕首都“两区”建设,赤城设置生态护林员、卫生保洁员、河湖巡查员“三员”岗位16859个,让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益,在获益中实现生态保护;完善贫困人口就业“一台账四清单”,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打造“赤城司炉工”等劳务品牌,推动在京就业2.31万人。
提起赤城县的发展和变化,徐冰如数家珍。2018年,赤城县的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县共有135个村、11359人精准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69%。今年以来,面对县级财力弱、产业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差的县情实际和点多、面广、程度深的贫困状况,赤城又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将贫困发生率降到1%以下。特别是茨营子乡,在徐冰的带领下,完成整村脱贫退出4个村,分别是庄户梁、瓦房沟、罗车铺、西沟;完成精准脱贫96户、107人,剩余贫困户32户、43人,全乡贫困发生率降至0.4%。
可以说,中国的脱贫攻坚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项波澜壮阔的工程中,离不开无数人不懈的努力。对徐冰来说,两年的时间能够为赤城做出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徐冰挂职要结束时赤城基本实现脱贫了。徐冰表示,他会“站好扶贫最后一班岗”。
□本报记者 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