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和 “双12”的余温还未散尽,随着元旦、春节的即将来临,和聚会、出游、购物有关的新一轮消费高峰也即将上场。记者了解到,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商家卖力冲销量的关键时刻,不过,在年底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背后,或许也有虚假打折“套路”。通过对相关统计的盘点,中消协提示消费者,节日消费,理性面对“吃、购、玩”。
就餐:
注意细节
勿忘核对账单
节日期间,是消费者餐饮消费高峰期,与此同时也是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风险期。为此,就餐消费时一定要注意细节,以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首先,如果餐饮消费时选择了团购餐,要注意问清节日期间打折等优惠范围。因为一些团购券会限制消费日期或有额外规定,在购买时一定要看清团购券的商品和服务内容,对一些模糊的消费内容,应提前致电饭店咨询或者预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消费纠纷。
其次,就餐结账时,一定要核对账单,防止出现实际用餐价格与促销价格不相符的情况。并要保留消费明细。
第三,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饭店是否证件齐全,包括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注意用餐卫生。应尽量避免食用“新奇”“野味”等有关部门明令禁止、来历不明的食物,以免发生食物安全问题,一旦出现不适,请尽快就医,保留病历等相关资料。
提示:要树立“光盘光荣”的餐饮消费理念,尽量减少一次性餐具的消费,养成剩菜打包的习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储值卡无法使用的事件屡有发生,就餐时要认真审核商家资质,谨慎办理储值卡。
购物:
明辨促销
不为低价所累
办卡充值、购物返券、满就送……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促销手段,来自中消协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促销手段背后,虚假折扣、虚构原价等问题凸显。为此,面对商家促销,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消费的好习惯,不轻意被价格折扣迷惑,避免因迷信低价而盲目购物。
首先,在购买商品时,应事先掌握想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情况,做到明辨商家打折行为,理性对待各类优惠促销,按需选择商品和服务。要注意满减、打折、购物返券等活动的具体规则。节日期间,不少商家都会推出大力度折扣促销,以“满减”“低折扣”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有的商家则是先抬高原始价格后再打折来诱导欺骗消费者购买。
其次,不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对于不熟悉的高价值商品应三思而行,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多选择商家进行比较以后再购买。
第三,不论以哪种方式购物,您都得看准了再下手,一旦发生问题,要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在实体店购物时,要留意商家是否明码标价、是否虚构原价,价格承诺是否履行或完全履行;网购时,重点核对商品或服务的页面价格、购物车价格、结算价格是否一致,及时截屏留存购买各环节网络页面,以备维权所需。
提示:要谨慎对待低价。应对商品的价格有个合理的预估,过低价格的商品网站谨慎访问,防止不法分子用低价诱惑消费者上当,更不要因为便宜而购买不需要的产品。
出行:
做足功课
避免人在“囧途”
利用节日外出旅游,时下已成为不少人的休假方式。为了迎合大家的消费追求,不少旅行社也都纷纷打出各种促销线路活动。为了保证旅途安全快乐,避免发生人在“囧途”的状况。消费者在外出旅游前,做好功课十分有必要。
首先,要提前选择正规旅游市场主体,以保证所选择旅行产品的合理价格和项目。一旦选定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应认真确认吃住行、景点、保险等相关具体事项,拒绝商家推销名不符实的旅行产品。
其次,外出旅游要关注景区游客流量情况,服从限流要求,保障老人和孩子的安全。对有风险的旅游和游乐项目慎重选择。第三,节日期间是消费者自驾出行的旺季,也是交通拥堵、事故高发的时期,自驾出行要提前做足安全准备,出行前要检查车辆状况,进行必要的保养维护和检测,合理安排出行线路,避免疲劳驾驶。要注意高速公路通行信息,在发生交通拥堵时,要服从公安交管部门的疏导和提示,确保安全出行。
提示:外出旅游时要切记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要注意自身安全。如果在旅游过程中遇到消费纠纷,可及时向食药监、旅游执法、工商、消协等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权时,最好能提供全面、有效的证据等。
□本报记者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