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精工巧思传承大国精神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艺大匠孟剑锋:
精工巧思传承大国精神

 

他从事工艺美术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制作贵金属工艺摆件。

他匠心独具,成功制作了“两弹一星”科学家功勋奖章、“神舟”系列航天英雄奖章,并荣获中国礼仪休闲用品设计大赛国务政务类金奖。

他追求工艺极致,制作了《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被选定为北京APEC会议各经济体领导人配偶礼品。

他曾获第十四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首都劳动奖章”、2016年度“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等众多荣誉。他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朝阳区政府首席技师特殊津贴。

他就是北京工美集团旗下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技师孟剑锋。

学艺

十年磨剑心无旁骛

孟剑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不幸的是,他11岁那年父亲因为车祸离开人世。此后,母亲把他和妹妹培养成人。

孟剑锋心疼母亲,想帮着母亲操持家务、照看妹妹,因此初中毕业后拒绝再上学。母亲实在犟不过他,就托街坊帮他在北京长毛绒厂找了份临时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这四十多年来,唯一一次没有听母亲的话。”孟剑锋说。

在北京长毛绒厂,孟剑锋学的是钳工,他父亲生前就是钳工。小时候, 父亲干活儿,他就喜欢在旁边看着,时不时也自己动手试试。能学钳工,孟剑锋挺高兴。他说:“这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在长毛绒厂工作两年,孟剑锋练得扎实的基本功。钳工的工具,对于他来说,基本上都用得顺手了。“当初,我学钳工,就是想学个安身立命的本事,有份稳定的工作,可是没想到,这段经历为我后来干工艺美术打下了基础。”孟剑锋笑着说,这可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1993年6月,孟剑锋正式来到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那年,孟剑锋刚19岁。有一天,他听堂姐说,有一家做首饰的公司正在招工。“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动心了。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玩意儿。我想,这是个能满足自己爱好的工作啊。”孟剑锋回忆说,当时一颗心扑通扑通直跳。

第一次到握拉菲参加面试,孟剑锋被震撼了。公司在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白色二层小楼里,在周围绿油油的庄稼地和一些老旧平房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洋气。进入室内,现代化的机械生产设备、整洁的工作环境,颠覆了孟剑锋对工厂车间的认识。他心里暗暗想:要是能在这儿工作多好啊!后来他才知道,握拉菲是北京工美集团和意大利共同合资,于1985年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具有黄金成品加工资质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营各种机械类和手工类的首饰加工。

握拉菲的那些现代化的机械生产设备,都是从意大利引进的最先进的原装首饰加工设备。厂里有很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级的人才。在当时的首饰制作行业,握拉菲无论是在硬件实力方面,还是在软件实力方面,都是业内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当时北京卖的首饰,几乎80%是握拉菲的产品。

可能是因为有钳工的基础,孟剑锋很幸运地通过了面试,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分到了镶嵌车间,学习执模。

执模这道工序包括对工件的整形、锉削、焊接、打磨等,主要就是修补工件的缺陷,为下道工序做好准备,在首饰加工中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孟剑锋带着满腔热情走上这个岗位。师傅教他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使用锉刀。“我本来以为,自己干过钳工,使用锉刀已经轻车熟路,跟师傅学用锉刀还不是‘小菜一碟儿’。”可真上手学,他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钳工用的是大锉刀,首饰加工用的是小锉刀,这两种锉刀从拿锉刀的手势、方法,到用锉刀的角度、力度都不一样。师傅很耐心,也很严格,手把手地教他。刚开始学锉刀,孟剑锋觉得还挺新鲜的,可是时间一长,就感觉枯燥了。师傅看出了他的想法,平心静气地对他说:“你知道盖房子要打地基吧,房子好不好全看地基牢不牢。做工也是这个理儿,尤其是做咱们工艺美术这行的,必须耐得住性子,才能出得了好活儿,成得了大事儿。”

师傅的一番话,让孟剑锋茅塞顿开。从那以后,他便心无旁骛,踏踏实实跟师傅学练基本功了。除了上班时勤学苦练,每天下班后,他都独自留在车间,练习到很晚。师傅看他能吃苦、肯琢磨,也愿意对他悉心相授。大概过了一年半,有一天,师傅突然给了孟剑锋六七块祖母绿,告诉他这是一名客人拿来加工的,希望做一条手链,师傅让他试着做做。

“这可是师傅第一次让我独自做活儿啊!拿到原材料就查阅资料,开始构思。”孟剑锋兴奋极了。

客人对手链的样式没有具体要求,这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这几块祖母绿都是大小基本一样的正方形,色泽也不错。考虑了几天,他想到可以用祖母绿当蝴蝶身子,做一串蝴蝶手链。于是,他画出草图,着手制作。一个礼拜后,手链做出来了,样式不错,做工也比较精细,尤其是镶嵌祖母绿的底托,孟剑锋采用了不常用的双架身样式,既牢固,又美观。

“车间的师傅们看了都说好,我师傅看了也说不错。”孟剑锋回忆着说,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师傅的夸奖,心里别提多美了。

虽然在镶嵌车间学的是执模,但看到车间里的师傅们都有不同的绝活儿,每种绝活儿都吸引着孟剑锋。平时一有工夫,他就站在师傅们旁边看,一边看一边琢磨,实在不懂就张嘴请教。

时间长了,师傅们看他好学,也都愿意指点他。孟剑锋也是越学越喜欢,越干越上瘾,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技艺、练技艺,痴迷得连家都不想回。孟剑锋说:“最初的很多技艺,我就是这样学会的。”当时,车间里有一位老师傅,年纪很大了,会錾刻,平常主要负责处理首饰上的一些小细节。有一次,这位师傅给客户制作了一个挂牌,在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金板上,錾了一对龙凤,栩栩如生。最让孟剑锋惊讶的是,老师傅没打草图,直接在金板上一次性錾刻成功。

“他的技艺让我一下惊呆了。没想到这么不起眼儿的手艺,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孟剑锋太想学这门手艺了,就常常看老师傅干活儿。

一天,这位师傅发现孟剑锋又在一旁看他干活,就把他叫到身边,问道:“你是不是想学这个?”

“太想学了!师傅,您教教我吧。”孟剑锋赶紧说。

“錾刻这门手艺和别的不一样,要先学会做工具,才能干好活儿。你吃得了这苦吗?”老师傅说道。

“没问题,只要能跟您学艺,什么苦我都能吃!”孟剑锋诚恳地对他说。

就这样,孟剑锋跟这位师傅学做錾子,慢慢又跟着他学錾刻。虽然,几年后老师傅退休了,孟剑锋在执模的岗位上没有机会用到錾刻,但这独门儿技艺,他一直没放下。没有金板、银板,孟剑锋就自己压了铜板,坚持在家练习,直到后来,握拉菲开始生产金属摆件,他的这门手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

创新

精工巧思铸就精品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9年8月,握拉菲承接了制作“两弹一星”科学家奖章的重大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握拉菲专门成立了项目组,由公司里的顶级技术人才组成。

这是握拉菲第一次做分体组装的奖章,也是国内首次采取分体组装的方法制作奖章。相比以往,分体组装的奖章在工艺上有很多创新,奖章更具立体感,也更加璀璨夺目,但相应的,工艺也更难了。

让孟剑锋没想到的是,项目组的组长亲自找到他,让他负责全部奖章中麦穗的钉砂和光芒的车光工作。这是制作奖章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这道工序做坏了,那么奖章就彻底报废了,只能从头再来。

项目组的成员大多是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老师傅,只有孟剑锋是二十几岁的小青年。“能被公司委以重任,我感到无比光荣和激动,也确实感到压力大。如果我稍一马虎出了错,前面同事们的心血就都白费了。”

操作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一枚奖章钉砂需要半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孟剑锋的手要始终保持稳定,不能有一丁点的闪失。

最终,在没有报废一枚奖章的情况下,孟剑锋完成了全部奖章的麦穗的钉砂和光芒的车光任务。

任务完成后,组长拟了一份奖励项目参与者的名单,孟剑锋的名字排在名单的第一位。“这说明大家对我的工作予以了极大的认可。”

2000年后,握拉菲开始转产,逐渐以制作奖章、奖牌为主业。新的领导班子鼓励创新,希望大家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孟剑锋花在创新工艺上的时间更多了,他的第一项创新就是改进了足银浇铸工艺。浇铸工艺是温度的艺术,讲究手与眼的配合和火候的掌握。长久以来,因为纯度过高的银制品柔软并且容易被氧化,“925银”一直占据着银制品的主流市场,并被约定俗成地认定为纯银。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925银”的浇铸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但随着国家首饰纯度标准的推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开始追求纯度更高的“999银”制品,而“999银”的浇铸工艺还处在“婴儿期”。不成熟的工艺造成了极高的残次品率。为了提高成品率,孟剑锋翻阅了大量书籍查找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讯,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前辈讨教,并借鉴了黄金熔炼的工艺。

“浇铸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是温度。”为此,他前后花费了3000 多个小时,用几十千克银料进行了上百次试制,经过反复对比和推算,终于摸索出“999银”浇铸的最佳焙烧温度、最佳化料温度和最佳浇铸速度。最终,攻克了浇铸工艺的难题,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足银浇铸工艺改制成功后,第一次批量生产的就是2010年北京工美集团设计制作的“世博徽宝”纯银珍藏版。依靠改进后的工艺,首批200方纯银“世博徽宝”零瑕疵一次生产成功。后来,孟剑锋运用这项技艺创作的产品,在“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暨2013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了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2013年,握拉菲设立了以孟剑锋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他在创新这条路上迈的步伐更大了。

孟剑锋带领工作室的徒弟们共同研制出锗银浇铸工艺,并且通过不断的工艺改进,使铸造的成品率从最初的30%,达到了60%至70%,现在,锗银产品已经成为握拉菲新的效益增长点。

登顶

制作国礼彰显大国精神

2014年9月,北京工美集团包揽了APEC三件国礼的设计制作任务,其中有握拉菲设计制作的《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孟剑锋是这件国礼的主要制作者之一。

握拉菲一向重视创新,专门设立了创新小组,由设计部、市场部和生产部门共同组成,主要职责就是开发新产品,《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就是这个小组的成果。创新小组在研制过程中修改了多次,试錾了一百多块银片,才有了最终的模样。

为了做出仿竹编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柔美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横截面2.5平方毫米的錾子,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

成功打样后,创新小组对样品比较满意,恰好握拉菲收到了集团公司的通知,让大家参与APEC国礼的竞标,于是这个样品被报了上去,没想到一下就中标了。中标后,孟剑锋又对丝巾果盘进行了微调,要将银片减到厚0.6毫米,把果盘的四个底托变成了中国结造型。微调后的丝巾果盘更具中国特色,也更加美观逼真了。

造型变美了,制作难度却加大了。纯手工编织中国结造型的底托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太难了。一般的中国结是用柔软的绳线编织的,而孟剑锋编的中国结是用直径约3毫米的银丝。银有一定的硬度,想要编织,先要进行高温加热使银丝软化,并需在温度降低、银丝变硬前迅速编织。就这样,编了没几天,孟剑锋的手就被烫出大泡。水泡很快磨破了,露出鲜肉,被手上出的汗浸过,疼得钻心。

“你的手都成这样了,已经两个月没歇了,休息一天不行吗?”孟剑锋的爱人看着他的手,心疼地直掉泪。

看到爱人哭了,孟剑锋心里也不好受。“制作APEC国礼是重大任务,容不得半点放松。我的所有同事都在加班加点赶工,我是技术骨干,在这种关键时刻绝不能给公司掉链子。”孟剑锋安慰爱人说。

就这样,孟剑锋咬住牙坚持奋战3个月。因为长时间的反复摩擦,他手上的水泡已经变成了厚厚的茧子,食指都变形了,一根手指像两根手指那么粗。他怕影响工作,就用钳子剪去手上的死皮,接着干。

最终,APEC国礼如期交付。金色的盘子里面,一块洁白柔软的丝巾自然叠放,接受礼物的人都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拿那块丝巾。这份錾刻的国礼已经成了行里的技艺传奇。

“錾刻属于比较偏门的技艺,过去仅配合景泰蓝、花丝镶嵌等技艺的制作,很少有单独使用錾刻工艺制作的产品,了解这门技艺的人不多。”孟剑锋说,全部使用錾刻工艺的《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用传承了3000多年历史的錾刻工艺,彰显了东方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很多贵宾的眼球,也让全世界更多的朋友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国传统工艺。“这也算是我为錾刻这门技艺的传承,做的一点儿贡献吧。”孟剑锋说。

传承

匠心就是要执著

“身为一名工艺美术从业者,我最大的责任是要将技艺传承下去。”孟剑锋从2007年开始带徒弟,至今带过的徒弟有十几个。他选徒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主要是在干活儿的过程中挑选。开始他会先教他们一项技艺,然后让他们亲自上手试。这一试,就能看出他们适合不适合学。

“学工艺美术是需要点儿天分的,适合干这行的孩子,上手没多久就能找到感觉;不适合干这行的孩子,学再长的时间都摸不到门。”孟剑锋找到适合徒弟们的技艺,就会下工夫教他们。

“我特别希望我的徒弟在技术上赶超我,教徒弟时都是倾囊相授。现在,有的徒弟的技术水平已经快赶上我了,在我们企业能排上前几名,我非常欣慰。”孟剑锋笑着说,“能带出技术过硬的徒弟,说明这师傅好啊!”

孟剑锋期待着他的徒弟们在精通一两项技艺之外,还要了解全部的工艺美术技艺。为此,他特别编了一份材料。当时,孟剑锋还不太会使用电脑,这份材料全部是手写而成,四五十页纸上介绍的都是工艺美术的相关基本知识。

后来,公司领导看到了这份材料,觉得非常好,就由企业重新编辑印制,作为握拉菲新员工入职和日常培训的教材。

“工匠精神就是坚持、传承和创新。坚持,不一定就能胜利,但坚持到底才能胜利;传承,就是要把古老的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是作为工艺美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则是最好的传承。”孟剑锋说,这就是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