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第六”到“第一”的跨越
张永:在援疆岁月中挥洒青春汗水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第六”到“第一”的跨越
——记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机械分公司塔吊司机王超
 

大抵因为长年戴着安全帽从事户外塔吊作业的缘故,王超眼睛以下的皮肤被晒成黝亮的古铜色,颧骨处呈现一道清晰的分界线。这位个头儿不高,腼腆爱笑、谦和淳朴的小伙子真正被公司同事所熟知缘于他在职业生涯的第十三个年头,捧回了全国吊装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奖杯。

与塔吊结下了不解之缘

29岁的王超,出生在河北承德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仅有初中文凭的他,16岁便随大人到建筑工地打零工。他第一次去工地便深深地被塔吊这个庞然大物所吸引,觉得很神奇,后来便跟随老师傅学习塔吊技术,从此与塔吊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11月,王超通过招工入职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机械分公司,一个低学历的农村娃能进入三建公司这样的大型国企,从此不再漂泊是他这辈子从未想过的事情,对于这次机会王超格外珍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技术。

从那时起,王超吃住在工地,早上五点半上班,白天6小时换一次班,下午休息半天接着上夜班,不上夜班的时候他就认真翻阅相关理论书籍,学操作、啃理论、收集资料、梳理经验、推敲内容,总结自己的塔吊操作心得,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名出色的塔吊司机必须做到一专多能。王超说他平常喜欢多看多问多琢磨,比如今天吊装时有晃动,那么明天就绝不能晃。这些年,他对塔吊倾注了太多感情,塔吊更像是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虽然年复一年在户外作业,但我并不觉得苦,每日的收获与进步让我感到踏实。”

2017年,王超被提拔为工长,忙的时候要负责四五个项目的塔吊管理工作。但他仍然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他说:“我发现很多东西开始悟不透了,个人职业发展也开始走向瓶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快速发展的塔吊技术,才能与时俱进,跟得上社会的发展。”

2018年春天,王超开始在国家开放大学就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习内容涵盖建筑构造、测量、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等等,他的视野开始变得更加开阔。

从“第六”到“第一”

2017年,王超在中国技能大赛——“中联杯”首届全国工程建筑行业吊装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荣获第六名,成为当时北京市参赛队伍中唯一一名进入前15名的选手。今年10月,王超再次代表建工集团参赛,最终,他从来自全国的37支代表队、17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吊装职业技能第一名,并将报请授予“全国建筑业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该项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我国塔式起重机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能竞赛,分为“笔试”和“实操”两个环节,预赛成绩前30名的选手进入决赛。一本厚厚的题集被王超在无数次翻阅下磨破了书角,密密麻麻的标注笔记倾注了不知多少个深夜中的埋头伏案,对于每个知识点王超都要求自己必须学懂弄通,找到依据,并主动延伸扩展学习内容。正是由于前期充分的准备,王超在笔试时约半小时左右便提前交卷,信心满满地走出了考场。

而后,王超以预赛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决赛,决赛环节对竞技项目的要求时间更短,精准度更高——6分钟内完成“水箱定点停放”“吊物杆道内运行”和“空中击落障碍物”三项比赛内容。最终,王超凭借熟练的操作起升、回转和变幅系统掌握能力成为了唯一一名没有超时的选手。

王超说:“赛前我并没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能站在这个赛场上,都是国内技能过硬的顶尖选手。塔吊和汽车一样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制动、减速等车感会不一样,预赛时我试车是4号塔,考试的3号塔,决赛时试车是1号塔,考试的2号塔。面对影响考试的诸多外在因素,想要做到竞技过程中平稳发挥,心理素质才是关键。”

从“第六”到“第一”的超越,是王超在烈日和汗水中反复淬炼的结果,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从来都不容易的,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该下的功夫,一点都不能省。

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在河北农村老家的工地当塔吊司机时,亲眼目睹了带我入行的老师傅在进行塔吊作业时突发倒塌事故当场死亡,那个场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所以这些年我始终牢记安全责任大于天,吊装作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说能吊就能吊,我说不能吊就坚决不能吊,”王超语气铿锵,表情更加坚毅。

十年前发生在王超家乡的那次安全事故,对于他触动非常大,因此,王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直信守对每个生命负责的承诺。臂杆焊口接口、销子索固、卷扬机刹车制动间歇工作情况、安全装置等9大类21项塔吊每日检查标准,王超都要一遍遍地仔细检查,定要确保万无一失。从晋商大厦、双清苑小区到广华新城,从大兴魏善庄住宅楼、新馨苑住宅项目到现在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王超对待每个项目都一丝不苟,把责任化为一把丈量风险的标尺。

采访中,机械分公司的领导对王超也是赞赏有加,纷纷表示王超非常踏实肯干,他本人并没有因为全国冠军的头衔而沾沾自喜,从湖南比赛回来后的第一时间就投入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的施工现场上。

回想十余年的职业生涯,王超特别感谢公司的培养,给予他一个成长的平台。但这只是他不断超越自己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因素则为,“常年在外没能为家人分担太多,没能见证两个孩子的成长,作为父亲我很愧疚,但我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王超对自己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曹海英 通讯员 刘亚敏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