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岁进厂到今年62岁,孙颖在剧装厂整整工作了43年,她曾经为京剧名家张君秋、袁世海、李世济等设计过“行头”,也曾带领团队给影视剧《大宅门》设计过全套的服装工艺图,还为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设计过演出服的工艺刺绣图案。
京剧里唯美的服装、头饰,行话叫“行头”。在大多数观众眼里,行头虽然制作精良但是差异不大,难道这还需要设计?“差不多?差距大了去了。”孙颖一边用老式暖壶给记者倒水,一边说。“比如,梅派的贵妃醉酒女蟒,有一圈镶深蓝底色上绣云鹤的边儿。那是因为梅兰芳先生是男旦,以男性的身高和体型演绎女性的婀娜多姿,服装上要有‘缩’的视觉效果。于是我师傅在设计这套女蟒时,增加了单镶深色边的层次。这与当时其他演员服装不同,现在形成了梅派女蟒的经典式样。”孙颖一边翻着设计图稿名录,一边向记者介绍。孙颖说,与之类似的还有裘盛戎先生在演绎包拯时所穿的蟒。裘盛戎先生是常人的身量,要想在舞台上表达包大人的威严、魁梧,需要在服装上动一些心思,于是设计者设计了“福字行龙蟒”。“你看,这套蟒上,两肩与下摆都有用金线绣的繁琐的龙形、福字、寿字等花纹,这都是为了‘提气’,让人看起来更尊贵、更威武。”在孙颖眼中,就算是演绎同一个角色,演员对服装也各有特殊要求“服装就是角儿另一张脸。”孙颖常说。
1976年,孙颖从工艺美术技校织绣专业毕业,跟尹元贞、王敏政等行业大家学习传统戏装图案设计。“一个武将穿的‘靠’有48片,除了对称的部分,得一片一片的画。我们有三个年轻人一起学。老师们都挺严格。我们仨经常私下交流,这个问‘你今儿画的怎么样?’那个说‘不怎么样,给扔回来了’。一个剧装图案改五六遍是常事儿。”孙颖说,她画着画着,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师傅们的脸色也越来越好。有一次,老师带着她去看袁世海先生排戏,剧院里正在晾戏服。袁先生正好需要一套新行头,老师推荐了孙颖来设计。经过反复琢磨,孙颖拿出了像样的初稿,得到了老师和袁先生的认可。1979年至1982年,孙颖为张君秋、袁世海、李世济、刘秀荣、赵燕俠、刘雪涛等京剧名家设计剧装图案60余件。1982年,孙颖考上大学的工艺绘画系。深造毕业之后,她回到了剧装厂,成为成熟的剧装设计师。
1997年,孙颖带着团队为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设计舞台服装上的工艺图案。这是在舞美服装设计师的造型图上进行二度创作,她为了表现图兰朵公主的高贵,选用了唐代的纹样,用荷花和卷草纹等丰满的纹饰来装点贵族服饰图案;在设计影视剧《大宅门》的服装工艺时,孙颖团队针对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命运,参考史料来完成工艺图案装饰设计;在设计制作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游行方队的56个民族游行表演服时,孙颖团队更是突破了常规的民族服装色彩过于单一、刺绣等制作成本过高、宽衣大袖不好起舞等阻碍,设计出以不同的质感体现色彩层次、用更丰富的服装颜色、更轻便的款式,来实现庆典的欢快气氛。
除了服装之外,孙颖还带着团队为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国家博物馆、避暑山庄、首都博物馆等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复制绣品文物,仅负责监制国家一二级绣品就有200余件。“给故宫复制文物时,只能在故宫里集中看一两次,而且时间很短,有时候还不让拍照,我们靠着历史资料和对实物的记忆,一点点琢磨研究图案设计、色彩工艺、面料材质、刺绣针法等等。”孙颖说。
2009年6月,孙颖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颖在剧装厂的博物馆里,指着一件皇帝常服说:“这件皇帝常服是我根据历史资料还原设计,再由厂里的工匠技师们制作出来的。成本高、周期长。这可不是能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式样。”孙颖说。作为老国企,北京剧装厂一直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责任,同时在市场环境下也在学会突围。“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干这一行,放下功利心,将手艺和国粹文化传承下去。”孙颖表示,她对剧装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