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制笔大工匠 挖掘传统不负光阴
传承技艺 越担当越成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技艺 越担当越成长

吴华侠
都一处第八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她是北京老字号都一处烧麦馆招进来的第一个外地学徒,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一个来京打工的丫头凭什么能成为北京老字号第八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当传承人,传承的是技艺,是工匠精神,更是一份担当。”说这话的人叫吴华侠,侠义的侠,今年才36岁。

提到这个河南打工妹与都一处结缘,还要从她小时候的向往说起。“我最先来北京,是在顺义的一家培训基地学面点,因为学得还不错,老师给我介绍了个在天安门附近的差事,虽说也是学徒,但一听是在天安门附近,连干什么都没问,就答应了。”吴华侠说,她从小就向往天安门,能去那儿附近工作,简直是梦想照进现实。

到了地方才知道是一家老字号餐馆,跟师傅学做烧麦。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由于都一处对出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新手刚开始并没有上手做烧麦的机会,要从扫地、刷屉这些杂活儿做起。“师傅说,干好这些才是学好手艺的基础。”从不发憷干活儿的吴华侠一干就是一年,样样杂活都干了个遍。

终于可以跟师傅学手艺了,可都一处的烧麦是纯手工制品,不达标绝对上不了桌。当时为了学好擀皮这一基本功,吴华侠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反复地和面、揪剂、擀皮,不断地练习。本来上午十点上班,八点来钟她就已经换上工服开工了。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说她是装样子。但时间长了大家伙才明白,原来她真的是勤奋,装样子没必要天天装。

“我发现我这个人适合跟物打交道,不适合跟人打交道,一样东西拿在我手里,我会想方设法让它更完美。”自嘲情商低的吴华侠凭着这股韧劲,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擀皮速度。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小时最多擀十斤皮,而她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一个小时擀四十多斤。她很快成为大家公认的擀皮快手。

更令人佩服的是,大家都知道,都一处的核心技术就是擀烧麦皮,标准是每个烧卖皮不少于24个褶。吴华侠却可以擀出103个褶!想象一下,一张面皮擀出百余个褶, 经吴华侠的妙手,每一张烧麦面皮拢起来都像一朵花瓣层叠匀称的花朵,娇艳欲滴。

两年多苦学技艺出徒后,赶上师傅退休,吴华侠接手烧麦组日常管理的职责,师傅的退休让她一下子没了主心骨,而也正是那一刻,她开始学着独当一面,也是从那时开始,吴华侠开始了对烧麦新产品的追求。“以前都是师傅的想法和创新,现在我可以按照我的想法来创新。”吴华侠说。2008年,25岁的吴华侠被确定为都一处烧麦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回忆当初是怎么当上传承人的,吴华侠说她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选她,可能是因为每月1次的技术练兵,一年12次有11次她都得第一名。经历这十年的传承人担当,吴华侠一直牢记老前辈说过的这句话:“有德有才者破格录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坚决不用。”

北京的老字号绝技,非要传给外地人,难道北京本地没人才了吗?这是吴华侠听到最多的质疑。“我相信信念的强大,我干什么事情脑子里就想着一定要干好,我要让看不上我的人刮目相看,让看上我的人引以为豪。”吴华侠说,也正是这股倔劲儿,这份担当,越来越多的人为她这个传承人竖起了大拇指。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越担当,越成长!只有不懈地传承好手艺,传承好认真严谨的精神,才能让老字号基业长青。”吴华侠表现得很淡定。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