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真正掌握配锋技术的不超过三个人,同时熟稔南北派完整制笔技艺流程的就我一人。”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戴月轩第五代传承人王后显的底气来自于多年以来对制笔技艺的不懈钻研。他不仅会制笔,谈起笔文化时更是滔滔不绝,那一刻,他的眼中仿佛有光。
湖笔制作老字号戴月轩坐落于琉璃厂文化街上,前店后厂,创立伊始就为书画大家制笔,徐世昌、赵朴初等名人皆慕名前来,并为其题写匾额。新中国成立后,销售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北方地区。2007年,戴月轩湖笔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虽已历经百年,这家老字号依然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一代代工匠对制笔技艺的传承有道。从一名小学徒逐步成长为业界大家,王后显继承了这种精神,他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笔中文化,创新应用领域。
1998年,他从外地来北京学艺,辗转投到戴月轩门下。制笔是一门手艺活,笔头制作(行话“水盆”)要学3年,干作学6个月到1年,捆笔头等零碎活还要学3个月,普通学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他学习南派和北派技艺并加以融会贯通,足足用了8年时间。经过多年沉淀,他攻克了制笔技艺的最高峰——配锋技术,达到湖笔制作的最高境界,能做到这点,据说全国不超过三个人。
王后显喜欢与来店购笔的书画家交流,听取他们对毛笔的建议,而不是由店员转述,这样可以直接掌握顾客的反映,继而改善技艺,制作时尽量满足书写过程中的多变性,再投向市场进行检验。这样的制作流程保持了销售的持续热度。
王后显对制笔的创新点子是从古人身上找来的,他说自己只是把典籍上的理论变成了实践。比如写欧体字的人多,市场上却没有一管欧阳询善用的毛笔。他在习字时注意到这点,于是遍查古籍资料,不断调整笔头原料的配比,终于用北尾狼毫做出了最贴近欧阳询书写习惯的毛笔,如今他生产的欧体笔已成为店中的主打产品之一。
在制笔工艺上他也有所改进。“化学原料伤笔,采用加温方式处理笔头时,我们用的是物理方法。”经过反复实践,他发现上锅蒸毛的效果不如铺砖烤烧的好,但砖烧到多少度?烧多长时间?何时添水?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凭的完全是经验。他总结了七字诀窍:眼看手摸心里想,依靠手感来调节温度,让笔头更加润泽,书写时与纸的摩擦力达到最佳效果。
近年来,王后显陆续恢复了配锋羊毫、宿羊毫、鸡狼毫笔、苘麻笔等品种,推出精品毛笔、套装礼盒等新产品,还作为主要制作者成功复制了多套皇家藏笔。他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四宝会及非遗作品展并屡获大奖,“无上妙品”“书画映心”纯狼毫套装毛笔于2015年入选了北京市商务委、北京老字号协会开展的“寻找北京老字号原汁原味代表性产品名录”。
湖笔技艺的传承讲究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维持手工制作的传统。整个笔坊有7名学徒工,其中王后显带了4个徒弟,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分段定向培养。
年龄大、没有童子功,35岁的郭双双来戴月轩求学时的资质并不符合制笔界对徒弟的要求,但她却坚持用整整一年时间去提出请求,终于打动王后显,被收入王后显的门下。“她的身上有一股韧劲,非常能吃苦,还有对制笔的浓厚兴趣,这些足以弥补她的不足。”
看到郭双双对制笔的痴迷,王后显仿佛看到又一个自己,所以他倾情传授技艺,及时指点迷津,“你做事不要着急,不明白随时问,别怕做坏了,有师傅给你担着。”三年过去,如今的她已成为师傅最得意的弟子。
内向寡言的郭双双不会说漂亮话,只将对师傅的感激倾注于手艺中。“师傅对我们毫无保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希望出徒后我能留在这里,跟着他好好干。”
唯有匠心,不负光阴。“挖掘传统,即是创新,我希望更多人能静下心来,了解湖笔背后的历史文化。”为此而相守一生,他,心甘,无悔。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