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先帮企业渡难关再清欠薪”当赞
保护绿地应成市民共识
“暖心驿站” 要做的还很多
扰乱市场
虚假“清仓大甩卖” 破坏了社会诚信
公用电话亭也需与时俱进改造升级
发展共享经济 必须打出“组合拳”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帮企业渡难关再清欠薪”当赞

 

“先帮企业渡难关再清欠薪”, 不但实现案结事了,且有助于协调劳资关系,为企业和工人保全了“饭碗”。进一步而言,也有利于良好营商环境的构建。期待类似的案件能够多些这样的人性化处置。

半个月前,企业陷入经营困境,20多名工人被欠薪。半个月后,执行法官为原本是两家被执行人的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合作。几乎停产的公司拿到了订单,20多名工人也顺利拿回了欠款,最终工人和企业复工经营。日前,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给这起20多宗欠薪系列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1月23日《工人日报》)

拿不到钱,工人停了工;工人不上班,订单就完不成;不能按时交货,客户就不会付款。欠薪纠纷陷入死循环。如此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并不是恶意欠薪,而是遇到了一时的发展难题。难题得不到纾解,工人工资难免会受到影响,但对于企业也并不愿意如此。更退一步而言,企业的饭碗没了,工人的饭碗同样保不住。

诚如新闻中的这家涉案企业。这家公司开了10多年,有20多名工人,平时自产自销羊绒成衣。近年经济环境欠佳,生意难做,资金周转困难。吴女士是老板,也是公司唯一的业务员,自己一个人跑销售,这几个月来也一直都在设法筹钱,想早点付清拖欠的工人工资,但出差时不幸摔伤,没法外出跑业务,销售急剧下滑,公司经营雪上加霜。

企业的良性发展不能不顾,而工人的工资同样不能没有着落。更何况,“厂里工人因没拿到工资,都不肯继续上班。工人不开工,此前所接订单就无法完成。不能按时交货,客户就不会付款。”这就是两难之境。而这两难若解决不好,一方面会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另一方面即便可以保障一时的工资但工人可能仍然面临失业处境。

让企业发展不受影响,让工人有奔头,法院执行员的做法无疑值得称道。一则让吴女士设法凑了6万多元,给工人们每人先发了2800元,作伙食费;二则给工人们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让其也体谅吴女士不易,先赶工完成订单争取资金早日回笼;三则更重要的是,执行员在执行其它案件中拉来订单,企业“活”过来了。

执行中拉来订单,可谓是执行员的用心之举。据报道,执行员在处理大朗镇另一宗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时,意外地发现这宗案件被执行人也是一家服装公司,而且与吴女士的服装公司生产的是同类产品。这家服装公司不仅向吴女士购买了羊绒,还帮吴女士销售了部分库存成衣,而且双方还打算继续合作。这就让两家企业解决了现实之难。

不难发现,上述案件如走平常查封、评估、拍卖程序,不但耗时长,会发生新费用,也未必能足额支付欠薪。况且,企业垮了,工人还得另谋出路。“先帮企业渡难关再清欠薪”, 不但实现案结事了,且有助于协调劳资关系,为企业和工人保全了“饭碗”。更进一步而言,也有利于良好营商环境的构建。期待类似的案件能够多些这样的人性化处置。

□杨李喆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