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线厂的贾大夫
我的冷摊大学
寒冷的冬牧场 温暖的牧羊人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冷的冬牧场 温暖的牧羊人
——读李娟《冬牧场》
 

天气渐寒,我在秋的最后一抹余温里读完了李娟的《冬牧场》。书页翻过,我读到的却是一波又一波的温暖。正如李娟在扉页上所说:大雪覆盖牧场,温暖覆盖你我。她用无比清新的笔调,叙写着新疆阿勒泰,叙写着冬牧场里粗犷浪漫却又细腻清新的风土人情。她在自序中说:我逼真地还原了那个冬天里的所有寒冷。但寒冷并不是全部,我还以更多的耐心展示了这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

深有同感。读完《冬牧场》,我被牧民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勤劳与艰辛震慑,更为他们的乐观和温情感染。寒冷的冬牧场里,生活的却是一群温暖的牧羊人。

游牧民族,我以为那只存在于史书中了。是李娟的《冬牧场》,让我打开了一扇窗。而异域人群,一向就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哪怕生活的“异”常艰辛,也是他们“异”于常人的一部分。而定居是个大趋势,他们的游牧生活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作为汉人的李娟,决定深入到冬牧场中,对神秘的游牧生活,一探究竟。即便是阿勒泰的极寒,也没有让她望而却步。

她全副武装,跟着转场的牧民,坚定地上路。长毛衣、短毛衣、厚毛衣、薄毛衣、棉袄、羽绒、棉裤,李娟将自己装在了套子里。厚厚的衣衫让她的四肢僵硬,有窒息之感。和她同行的姑娘加玛才20出头,但已经是这个家庭里的顶梁柱。相比李娟的偶然介入,严寒、放牧、牛羊、滴水成冰,是她每一年冬牧场里的常态。

幸亏有温暖他们的热茶,冬牧场里的一碗碗热茶,在他们赶往冬牧场的间隙,在他们放牧归来的冬窝子,温暖着他们。

大块的砖茶。泡开后加了盐,加了黄油,甚至还加了黑胡椒粉。再切上馕作为茶点。这丰富的内容不仅是因为牧人口味的深重,更是为了抵御冬牧场的奇寒。

放牧归来,累了冷了,他们默不作声,先坐下喝茶。等冻得僵硬麻木的身体缓和了,才开始回到正常的活动中来。闲了暖了,他们仍是喝茶。边聊边喝,幽默诙谐。餐前的小憩里,他们摆下茶席;餐后的长谈里,他们还会摆下茶席。自己的家人要喝茶;来了客人更要喝茶。于牧人来讲,冬窝子就是他们共同的家,无论走出多远,无论走失的牲畜找不找得到,如果累了冷了饿了,随处走进一处冬窝子,就可以休憩、饱餐、饮茶,毫不拘束,亲如一家。

寒冷狭窄的冬窝子啊,住的都是温暖的牧羊人。他们对己对客对牲畜,都是一样的暖。

人住在冬窝子里,牛羊马驼住在圈棚里。厚厚的羊粪打墙,上面还要盖上篷布。有只羊病了,冬牧场的居麻一家给它开小灶、住单间。它可以和人一样,住到冬窝子里来。为了能很快地辨识这只病了的羊,以便在每天放牧归来时将其迅速地收进冬窝子养病,他们给羊的脖子系上了一条红领巾。于是,羊有了美丽的绰号,“红领巾”。

多么有滋有味有人情的生活!随时铺展开的茶席陈列出庄重的仪式感,而每天单调寒冷的放牧丝毫没有磨损牧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幽默感,他们“嘎嘎”地笑着,满面春风。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交配,冬天孕育。羊道就是人道,羊的一生就是牧人的一生。那牧人的一生呢,不也是在这春夏秋冬的交替里一年年走完。这绵延千里的冬牧场,这大地深处最隐秘最微小的褶皱。勤勉朴实的牧羊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劳作与热情,将冬牧场的寒冷与游荡,诠释成了温暖和安宁……

□李风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