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企业金领转型教学专业带头人
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9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李凯
北京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李凯现任教于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他既是该校烹饪专业1997届学生,也曾是京城鲁菜名店丰泽园的一名好厨师。

他用10年时间,从一个初出学堂的懵懂少年成长为“首都十大金牌厨师”,用13年成长为非遗“面塑”传承人,用3年成为烹饪技能竞赛 “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用6年成为北京市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烹饪名师。一路走来,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成就了“厨痴”,成就了“匠痴”。

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李凯走进丰泽园,凭借着自身的努力,2006年他被北京市烹饪协会授予“首都十大金牌厨师”称号。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并迷上面塑技艺,2006年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传承人、鼎鼎有名的“面人张”张俊显唯一的入室弟子,深入地学习使得他的面塑作品更加传神,色彩也更加讲究。

2009年,李凯的母校向他发来邀请,诚邀他回校任教。面对身份与角色的转变,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决心将自己在企业所学传授给母校的学生,以此来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

李凯所在的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一直坚持教师与学校同发展的建设思路,依据教师特点,学校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遴选运用、职务聘任、企业实践、职业资格培训和转岗培训、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惩、教师流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在这套制度的激励下,李凯的教学之路越来越稳健,教学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进入学校的那段时间,李凯正好赶上北京市教委正在实施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他成为首批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课程转化、课程实施两个阶段的改革实践,通过三年不分寒暑的教学历练,他对如何培养出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既有高度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烹饪专业人才有了更深理解。三年中,他承担市级研究课12节,主编出版教材2本,在全市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撰写的教学设计获得市级评比一等奖、论文获得二等奖,被收入北京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成果汇编中。

李凯认为,“以赛促学”是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否提升,通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烹饪大赛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于是他特别着力通过考试来提升学生的技艺水平。

一次在大赛练习期间,一名参赛选手练习累了,要求李凯老师教他制作刺猬豆沙包。由于学生初次试做,比例有些失调,学生说这个刺猬豆沙包不像刺猬反而像榴莲,就这一句话反而激发了李凯创作和学习的灵感。他和孩子一起琢磨,用同类手法制作出象形榴莲酥,使得后期的参赛作品在全市荣获一等奖。

在平日教学的过程中,他总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有一次,一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他说:“老师,我认为鸟在飞行时是最美的!所以我打算尝试,将冷菜拼盘中鸟的翅膀做成立体的。”但是这名学生在练习彩拼时,看到提供的原料时一下子就懵了,更别说做什么立体造型了。因为制作鸟翅膀的支撑物只有萝卜等脆性原料,脆性原料的特性就是水份足、硬度强,可遇到盐就会完全失去特性,他们反复尝试,最终还是失败了。

看到学生不厌其烦、屡败屡战的钻研,李凯也非常着急。他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最终从木匠活中看到了榫卯结构,按照这一思路,他们开始进行新的制作。师生经过反复的探索,最终在北京市的烹饪比赛中,只有他们的冷拼作品《小鸟振翅在枝头》成为所有作品的焦点。

“看着一波波学生成长起来,走向社会,成为企业的骨干与精英,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李凯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