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北京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认知及消费状况调查”显示,近半数老人获取保健品信息的渠道是通过家人、朋友介绍,而将近8成老人遇到过保健品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的问题……针对老年人消费的实际情况,市消协建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应增加期限一个月的“消费犹豫期”,在犹豫期购买的商品,可以退货。
调查情况 近四成老人有过冲动消费
■专卖店是重度群体老年人主要消费渠道
据了解,本次调查将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行为作为关键的判定条件,并结合保健品认知和信任态度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将老年人划分为三个保健品消费类型,即重度群体、中度群体和轻度群体。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保健品公司组织的销售活动是老年人的主要消费渠道,43.32%的老年人表示通过销售公司活动购买;其次是专卖店和销售人员推荐,比例分别为28.96%和27.97%。
但是,从划分的群体来看,保健品消费重度群体老年人主要通过保健品销售专卖店购买保健品,比例为43.56%;同时,通过正规药店消费的比例同样较高,为26.99%。相对而言,保健品消费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主要通过销售公司销售活动购买。
■亲朋介绍成老年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在保健品信息获取渠道方面,电视等大众媒体,以及家人、朋友介绍是老年人获取保健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比例分别为55.89%和45.08%。
从划分群体来看,保健品消费重度群体老年人通过家人或朋友介绍获取保健品信息的比例较高,达到63.19%,远高于中度群体和轻度群体老年人。相对而言,电视等大众媒体是保健品消费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获取保健品信息主要渠道,比例分别为57.64%和54.22%%。
■老年人遇到不退货或退款比例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从老年人遇到的问题类型来看,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问题类型,比例为78.32%。
从划分的群体来看,保健品消费的轻度群体老年人遇到销售公司不给退货或退款的比例较高,均为31.25%。同时,超七成保健品消费老年人愿意通过消协维权,不愿维权老年人认为浪费时间是主要原因。38.04%的老年人会后悔购买某款商品,表示消费可能是冲动型。
为此,调查发现,对于期望消协采取的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加强保健品监管力度是老年人的主要期望措施。
消协建议 为老人增加消费犹豫期
针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市消协提出以下建议:
■健全销售方式立法 增加消费犹豫期
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老年人保健品消费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市场秩序。一是健全保健品销售方式立法,即针对以免费领取物品、知识讲座、茶话会等保健品销售方式,诱导或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并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二是增加老年消费者撤回权利,即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费犹豫期,期限为一个月,在消费犹豫期内购买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权利,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为消费信息缺乏导致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创新监管方式 建立失信名单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创新保健品市场监管方式方法,加大保健品监管力度。一是完善保健品市场监管方式,政府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对于受到处罚的保健品销售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及时开展重点监督,降低保健品销售风险。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充分发挥违法失信企业制度效果。对利用健康讲座、旅游等活动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保健品公司,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纳入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加强企业自律 真实宣传保健品
在保健品销售过程中,保健品销售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企业诚信自律。
一是保健品销售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销售保健品过程中,依据保健品功能成效,真实宣传保健品,并主动出示相关证件,保障老年人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二是加强保健品销售人员培训,明确企业销售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行业规范等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加强销售人员管理,规范保健品销售宣传。
■加强亲人引导 加强消费监督
需要发挥子女和亲人的作用,保障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的安全。一是加强子女、亲人对老年人保健品信息宣传,使老年人对保健品、保健品销售企业等有正确的认知,尤其是家里有保健品中度或轻度消费群体的老年人;二是加强老年人消费监督,尤其是针对保健品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老年人子女需要加强老年人消费的监督,及时发现保健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引导老年人正确消费。
□本报记者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