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洗冬澡”的记忆
青春曾有“浪花白”
生活与哲思的讴歌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洗冬澡”的记忆

 

天气渐渐冷起来,令我回想起跟“洗冬澡”有关的一些往事。

先是我的姥姥。姥姥出生在江淮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农村没有澡堂,没有采暖,更没有空调,冬天洗澡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姥姥家住的房子只有不大的一间,除了床,便是桌椅,屋角堆着杂物,只有床前有一小块空地,这便是洗澡的地方了。所谓洗澡,就是搬一只大木盆放在床前,倒入热水,人盘坐其中,用一块毛巾蘸了热水上下来回拖身,用力洗去身上的汗水和污垢。滴水成冰的寒冬,后背刚暖,前胸就觉得冷了,要是一阵小风刮过,浑身上下都起鸡皮疙瘩。体质弱一点的人,洗个澡就感冒,只好忍着黏腻汗臭。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几户人家凑在一起“洗锅澡”。姥姥说:“有一年,快过年时,父母带我到村头的四伯家‘洗锅澡’。提前一天,母亲就把柴火送到四伯家。第二天,天麻麻亮,父母就带我走到四伯家。四伯妈在灶屋烧火,灶上是一口大锅,锅沿上搭着一块木板,锅里的水冒着热气。人爬上灶台,坐在木板上洗,中间有块布帘子将洗澡的人和烧火的人隔开。男人先洗,妇女和小孩后洗。前一个人洗完了,后面的人进去,将锅里的水表面上的一层污物舀掉,再补充一桶清水,接着洗。一锅水,从早晨洗到晚上,轮到后面的人洗时,锅里的水浑浊不清,怎么舀都舀不干净,虽然不卫生,但那时能在三九寒冬洗个澡已经很不容易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妈妈在县城念中学。县城有一家澡堂,离学校不远,每周开放三次,每次都人满为患,得排很长时间的队。妈妈总是一大早去,因为没有淋浴,只有池浴,锅炉工早晨烧好一池水,一直洗到晚上,不管多少人,都用那一池水,上午去水还是清的,下午去水就像淘米水一样了。那时澡堂没有供暖设施,为了保暖,浴室四面不开窗户,只在顶部开一扇很小的天窗,室内光线昏暗,空气不流通,加上雾气,给人感觉空气特别浑浊,一些年纪大的人、心脏不好的人都不敢在里面洗太长时间,生怕晕倒在澡堂里。

澡堂的更衣室也很简陋,一间狭窄昏暗的房间,正中是两排木质柜子,围着柜子是四排长椅,四面墙上钉着钉子,以备柜子不够时挂衣服用。有一次,妈妈和室友一块去洗澡,那位室友穿了一件新毛衣,等洗完澡出来,新毛衣不翼而飞了,打那以后,妈妈和同学们再也不敢穿新衣服、新鞋子去洗澡了。

妈妈走上工作岗位后,单位有职工浴室,工余时间随时可以去洗。我小时候可没少“蹭澡”。记忆中,冬日晚饭后,妈妈准备好洗漱用品,拉着我走去职工浴室。那个浴室又宽敞、又明亮,四面贴着宝蓝色瓷砖,柜子、长椅、衣架、挂钩都是雪白的,一尘不染。浴室中间是一池清水,四面是淋浴,每个莲蓬头旁边都有放肥皂盒、脸盆、毛巾的地方,暖气开得很足,通风设施也很好,在里面洗澡一点也不气闷,就是洗完澡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很冷,手上、脸上常常被冻出许多小裂口子,很难受。

我上初中那年,爸爸单位分福利房,新居中有独立卫生间,装修时特地安装了浴霸、花洒、盥洗台、燃气热水器等。水龙头向左拧是冷水,向右拧是热水,想什么时候洗就什么时候洗。冬天,再也不用为洗澡发愁了!

如今,我家中有两间浴室可以同时使用,既可泡澡,也可淋浴。燃气热水器的温度也可根据需要随时设置,一开循环泵,出水恒温。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躺在浴缸中听着音乐泡着澡,一天的疲劳和压力消散殆尽。兴趣来了,尝试一下“花瓣浴”“奶盐浴”,洗澡,成为一种享受。

遥想当年,能够在寒冷冬天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真不容易,如今已成为生活常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明确答案。

□赵闻迪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