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最美相守
被生活温柔相待
■征稿启事
土地的报答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地的报答

 

土地,繁衍和生息的基础,是人类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听父亲说,从我祖爷爷开始,我家都是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一年到头,虽然起早摸黑,顶严寒冒酷暑,还是饿着肚子,冻着身子。

父亲小的时候,每天只吃早中两餐,晚上,尽管饥肠辘辘,折腾得睡不着觉,也没有吃的。什么时候才能敞开肚皮,大吃一顿呀!父亲说这话的时候,伴着长长的叹息。后来,日子终于有盼头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分了五亩土地,种地可以为自己种了。爷爷奶奶喜不自禁,看着家里堆得黄澄澄的稻谷,有些不敢相信,真的不用交租了,这些粮食都归我们家了。但是,因为人多地少,和生产资料的贫乏,仅仅只能解决温饱。

我记事时,每天我们村头的大喇叭都唱《社会主义好》。那奋发激昂的旋律里伴着欢声笑语飞扬在广阔的土地上,也洒遍了小村的每一个角落。村民们各个热情高涨,耕耘、播种、施肥、收割,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村里人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子洋耙,洗脸盆会说话。

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村的土地也分到各家各户。我家五口人,连同菜地一共分得八亩多地。父亲耕犁打耙,母亲播粮撒种。边边角角都种上了粮食、蔬菜。

秋收季节,放眼一派丰收景象。土地用五彩的画笔,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村民们辛勤的汗水,浇灌那一片肥沃的土地。真如儿歌里唱的:“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有道是人勤春早。村里人不信天,不信命,只信辛勤的劳动,能换来丰硕的成果。那深情的土地,自然也不会亏待淳朴的村民。稻谷、油菜、小麦、大豆、红薯都铆足了劲儿似的生长,再生长。村里家家粮食吃不完,我家的粮仓也满了,有了粮食,家里养了猪羊,还养了鸡鸭鹅。年底,村民们杀猪宰羊,家家过上幸福年。

肚子填饱了,乡亲们就想着改善居住条件。我家也不例外。后来我家翻建了老屋,将原来的三小间土瓦房,扩建成五大间砖瓦房。以后,每年我家都要添置大件,自行车、电视机、录音机,还添置了沙发、大衣柜等家具。

春华秋实,光阴荏苒。上世纪90年代末,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大整齐、宽敞明亮的楼房。弟弟结婚时,我家的房屋也翻建成楼房,原来的老大件也都全部更新了,大屏幕彩电,摩托车,音响……全套现代化的设备。

如今,一条条村村通水泥路,如玉带一般,穿行于绿树青苗间,蜿蜒在连绵不绝的田畴坝埂上。每次回家,还没进村子,远远地,围绕村子是一片白色的“海洋”,阳光照耀下,翻腾着银色的“浪花”。大棚里,一墒墒,一丘丘,一垄垄,茄子、辣椒、西红柿、苦瓜、黄瓜、南瓜,躺着、站着、挂着、吊着……情趣盎然、活色生香。村子里壮劳力都进了城打工,去不了的可以给承包大户“打工”。母亲说:“没想到临老了,还能像工人一样,在这块土地上拿工资。”

我想,年近八旬的母亲一路走过来,在土地上薅、锄、栽、种,摘瓜采收,倾注了最美好的愿望和期待。而土地,更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以其深情博大的胸怀滋养万物,坚韧执着,回报着这一方善良的人们。

风,轻轻地吹,送来了土地的芳香。70年来,我的家乡,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的祖国,又何尝不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呢?

□杨丽琴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