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督察改善生态工作 为群众带来幸福感
解读数据“以史为鉴” 预测污染“眼观六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读数据“以史为鉴” 预测污染“眼观六路”

姚欢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预报员
 

精准核对和分析大量数据、监测和预测空气质量情况……这就是26岁的姚欢日常要做的主要工作。自从2017年进入监测中心大气室工作后,她就每天与大量的监测数据打起交道,“数据是监测部门的灵魂,我们必须保证每次报出的数据精准无误,反映北京空气质量的真实变化。”姚欢告诉记者,用所学知识守卫北京这片蓝天,她荣幸之至。

姚欢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进入监测中心大气室工作已满两年,“在我们部门,节假日和重污染时期熬夜值守是常有的事。”姚欢告诉记者,她已经连续两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元旦跨年了。而且在这期间,不仅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也更高。

姚欢回忆,就在今年年初的一天,受区域高污染带传输和低压辐合场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北京市PM2.5浓度增长加快,由三级轻度污染级别在4个小时内迅速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级别。作为当日值班员,姚欢驻守单位,夜间持续解读分析至次日凌晨。“我的主要工作是紧盯每个时段北京市及区域空气质量变化态势,发布解读微博,包含污染形成和演变特征,以及预报未来空气质量趋势,如几点达到峰值,何时开始好转,从哪个方位开始好转等等,期望能够缓解公众焦虑,为公众提供及时的空气质量变化信息。”姚欢说,这是一场夜间突发的大气污染战役,作为一名预报经验不算丰富的新人监测和预报员,着实是个考验。

但经过两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姚欢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在值班前线要做到同时“眼观六路”,即要把握区域和北京的数据,分析气象因素和组分特征的变化,同时还要在微信和其他预报员紧密联系,参考他们的预判意见,再结合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将预报不确定性降至最低,确保分析和报出结果又迅速又准确。

姚欢说:“我们日常业务预报通常应用短期5-7天的气象预报模式结果,但有时需要提前进行下一季度/月份的空气质量形势预报预测,或者在重大活动前提前预估污染过程。”2018年年初,姚欢开始整理总结欧美国家主要的气象预报资料,解码美国中长期气候预报资料CFS并应用于月度、季度扩散条件量化预测分析。“初步应用后,逐步将其应用于污染过程的提前预测中,能够提前1个月左右开始进行趋势判断,对污染风险和污染级别进行初步预判。然后,在我们总结的北京市大气污染案例库中寻找形势场、气象要素、污染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类似的污染过程,做到‘以史为鉴’。” 姚欢笑着告诉记者,应用后期,他们结合短期预报和当前排放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污染过程预报,确定过程详细技术细节,进而对重污染预警发布等提供详细的技术支持。

以今年9月底的一次空气重污染预警为例。姚欢告诉记者,9月初,他们就结合CFS进行预判,国庆前后会有一次较明显的PM2.5污染过程,而后每天更新预报结果,持续跟踪;在9月中旬末,结合短期气象预报结果和污染模拟结果,姚欢和同事会商确定污染影响范围和扩散条件不利的时间。

“这与2016年10月的中——重度污染过程在形势场和气象要素上十分类似。”姚欢说,最终预判本次污染过程级别也可能为前期中度,后期重度;发布预警,区域采取污染减排措施后,尽管实际的不利气象条件与原先预判基本一致,但通过准确预报,及时发布预警,污染程度比原先类似的污染过程大大减轻,PM2.5以二级良水平为主,仅有部分小时达到三级轻度污染。

感觉到空气质量预报能够辅助减排管理,支撑重污染预警,从而间接上减轻了污染,姚欢的工作就更有成就感了,而面对一个一个挑战,姚欢和她的同事们也有着难以名状的坚持与守候,“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片蓝天之下的普通人。”姚欢笑着说。

□本报记者 王路曼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