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督察,推动有关单位提高认识、转变作风、解决问题,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说这话的是黄磊,他是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三处主任科员,这个处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本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
为确保督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督察对象提供的材料,如生态环保工作履职情况、任务完成进度、工程建设情况等,黄磊和同事们需要开展大量的实地核查工作进行验证。
在寒冷的冬日,他去过远郊的乡村核查煤改清洁能源项目。当时天降大雪、温度骤降,他刚拍了两张现场照片,手机就被冻得关机了。
在重污染天气的深夜,他前往过进京口的综合检查站。一辆辆重型柴油车呼啸而过,当看到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有条不紊时,他和同事才放心的前往下一个点位。
至于去建筑工地、砂石料厂、渣土消纳场核查扬尘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每次核查完,黄磊的鞋里都是一层厚厚的尘土。如今,他的一双结实又耐脏的球鞋成为了现场核查“专用鞋”。“每次跑现场我都会穿它,家里人要洗都会被我制止,并且开玩笑地说,这是我去过现场的证据,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黄磊说。
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强度很大,督察部门的同志们常常在外不能回家。白天往相关单位、问题点位跑,晚上就在驻地整理白天获取的材料和信息,任务急的时候还要熬夜写督察报告。
虽然很辛苦,但对于督察报告,黄磊始终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这份报告可能字数不多,但关系重大。因此,我们的评价务必准确、客观、实事求是,要经得起检验和论证。我们始终将这一点放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黄磊说,督察的难点还在于如何有效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只是督察的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解决老问题、防范新问题。特别是转变督察对象的思想认识,促进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年初,某乡镇的空气质量在市、区排名中长期倒数,并且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均发现其存在较严重环境问题。其后,黄磊和同事们按程序启动了对该乡镇的生态环保专项督察,发现该乡镇存在相关部门履职不力、扬尘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并制作问题线索案卷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进行问责。
然而,黄磊的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们不是简单的将问题一交了之,而是持续关注该乡镇的整改情况,并发扬帮扶精神,帮助该乡镇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进而提高该乡镇的生态环保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经过多方共同的努力,该乡镇在生态环保工作上的思想认识、工作力度、人财物投入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变被动等靠为主动作为,空气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已经排到该区的中游水平。
“我们最高兴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单位能够在不被督察的情况下深化认识、自觉履职,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黄磊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