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炼就“火眼金睛” 开发执法神器
勇闯应急前线 危难之际显身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炼就“火眼金睛” 开发执法神器

苏学田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监察科副科长
 

今年39岁的苏学田退伍后加入生态环境系统,深扎一线执法岗位,一干就是11年,敢于创新的他已经混成了“老环保人”,但他说,作为一名环保人,自己正青春。

根据北京市新一轮的细颗粒物(PM2.5)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移动污染源占比高达45%,是北京本地PM2.5的第一大来源,其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排放占比最大。为此,生态环境部门近年来以重型柴油车为重点,加大力度开展移动源执法。

每天早上,在全市38个主要进京路口检查站,都有身着黄色反光制服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穿梭在车辆之间,而这其中,就有苏学田的身影。很多时候,检查站点都距离单位比较远,苏学田都是早上到单位后,尽快换上工作服赶往各个检查站。 苏学田说,最远要到距离市区190多公里的司马台综合检查站,如果再检查下一个点位往返车程就接近500公里。 往往这一天下来,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八九点钟还回不到家。

干得年头多了,积累的检查经验就越丰富,苏学田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基本上这辆车还未到跟前,就能初步判断出是否超标。由于常年的接触汽车尾气,苏学田的鼻子患上了严重的鼻炎。检查汽车尾气要将仪器伸入排气口,连踩三次油门进行测试,“轰”的一声,一些超标车辆瞬间冒出的尾气熏得人睁不开眼,苏学田说,每次检查完鼻腔里都是黑的,嗓子也很不舒服。

为了提高移动源执法效率,促使了敢于创新的人去改变原有的执法模式。2018年以前,机动车排放执法工作全靠人工手写记录,人工判定检测结果,人工统计的执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繁重任务的需求,庞大执法数据急需信息化支撑。作为科室负责人之一,苏学田牵头开发了全国第一款机用于机动车排放监管的动车执法APP。实现了从人工判定、人工统计到自动判定、自动上传、自动统计、云存储的跨越式发展,检查数据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条,各种检测数据可以实时进行数据共享和有效分析。执法APP强力支撑了全市机动车排放执法检查工作。2018年全年共检查柴油车220万辆,处罚排放超标车32万辆,处罚量是2017年的5.6倍。

有了大数据库,那些“屡教不改”的超标车辆难逃法网。苏学田介绍,有一辆车一年中被查出超标64次,相当于不到一个星期就被记录一次。对于这类超标车,APP都会记录在案,成为重点监管对象,执法人员则会入户对车进行复检,直到车辆排放达标为止。

2018年,共有17万多辆车被查处后进行了整改,最终由排放不合格到排放合格,从而退出了“黑名单”,真正达到了减排的目的。

如今, 咱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质量明显好多了,苏学田最爱看朋友圈有人晒蓝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马上我就到了四十不惑之年,虽时光飞逝,好在青春正在,蓝天保卫战激战正酣,为了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我们再出发,再立新功。”苏学田说。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