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线上,有这么一群专业技术人员,高空中有他们战斗的身影,黑夜里有他们坚守的背影;他们攀爬得了几十米的烟囱,又驾驭得了高精尖的仪器;他们顶着风雨走过了春夏,迎着风雪度过了秋冬;在北京1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就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现场监测室的一群“特殊”的战士,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一名战士——邬晓东。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邬晓东就报了两个专业,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毕业后,他在这个领域干了下来。邬晓东说,刚到工作岗位时,他有点不适应和不甘心,“工作特别辛苦,要天天提着箱子爬烟囱。”但是干了一段时间后,他渐渐发现这份工作值得他付出。“现在,我主要负责现场监测和应急监测。我们的工作是环境监测的最前沿,更是环境管理的眼睛。”而今工作已经5年的邬晓东骄傲地说道。“记得刚来时,我负责的一个监测口在40多米高的烟囱上,最初我还有点恐高,即便有楼梯也要双手抓着才敢往上爬,装有监测设备的箱子只能麻烦同事帮着提,爬的次数多了以后,我开始敢一只手扶着,一只手拎箱子爬,到最后,我已经能做到不用扶,两只手拎着箱子往上爬,回想起来,我很感恩这份工作给了我历练的机会,让我能够不断突破自己,做到更好。”邬晓东说到。
在一个空气重污染预警的夜里,监测中心配合监察总队对郊区两家水泥厂的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在执法监测中,邬晓东和同事现场对尾窑烟气进行手工监测,检测结果表明,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未超标。邬晓东说,像这样的夜间执法监测是他们现场监测室最普通的工作之一,完成现场监测任务时,往往已经是凌晨。
体力的付出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有对脑力的考验。“对监测过程中采样点位的选择,都需要仔细确认。”邬晓东说,在工作中,他们坚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组监测数据,确保每个数据都能够全面准确并具有代表性。
“我们监测中心的任务就是为环保执法提供有力及时的技术支持。由于工作需要,我们经常会在空气重污染时在户外、有污染源的地方工作,但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就算再辛苦,我们也心甘情愿。”邬晓东说,通过这几年数据的横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北京蓝天天数越来越多,他经常会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有人在晒“北京蓝”,每当这时,他就会骄傲地和亲朋说:“看,这里面有我们的贡献!”
邬晓东表示,他和同事们都有很大的信心,把蓝天保卫战中的每一个任务完成好,把更多的蓝天奉献给大家。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