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理科才子。如今,他是战斗在北京生态环境执法一线的卫士。登高爬梯,彻夜蹲守抓现行,连续作战不休息,两年的“新兵”迅速转变角色,为打赢首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刻准备“战斗”。他叫李彬,在家里是两个可爱宝贝的好爸爸。工作中,他完全转变角色,成为环境生态铁军的一分子。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PM2.5累计浓度为4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4.3%。这背后,离不开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持续加码的工作,在黑夜里、高温下、寒风中的责任与坚守,李彬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的李彬来到房山区环保局负责环评审批工作,2017年遴选到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这一年,正好是2017年“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正式实施。被誉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利器”。
面对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彻夜蹲守抓现行、连续作战不休息,战严寒、斗酷暑成为了市环境监察总队工作的常态。这两年来,全时执法、热点网格、“点穴”执法……市环境监察总队紧跟时代要求,积极主动作为,探索新的执法模式,全员不但工作强度大,还要有非常强的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还记得2018年5月,市生态环境部门首次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开展“点穴式”执法检查,锁定PM2.5排名靠后的街乡镇。李彬和另外两名同事组成小组到房山区大石窝镇去“把脉问诊”,调查发现,这个与河北交界的镇域内,竟有十多家砂石料厂。为了躲避执法,“移动的砂石料厂”早已形成规模。由于处在交界处,北京的执法部门来检查,就说自己是河北的企业,而河北的来检查,就说是北京的。这种和执法人员“打游击”的战术,即便是连续5天的白+黑检查,仍让执法队陷入僵局。最终,通过京津冀联合执法,才把难题攻克。
虽然每月一次的“点穴”检查,经常是一个星期不能回家,但李彬心里特别清楚,“点穴”执法切实帮助街乡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正是这种有效的执法手段,让李彬亲身感受到了,这支敢于担当责任,积极开拓创新的执法队伍,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执法模式,有效捍卫了环保法律尊严,打赢首都污染防治攻坚战扛起了冲锋大旗。
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作为其中的一员,李彬早已做好了准备,随着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大,工作会越来越繁忙,同时对执法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新法律法规、新标准,思考尝试新的工作模式,力求不断创新,才能让执法工作更有成效。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