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徐建华是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的一名专职工会工作者,平时工作中的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受职工欢迎。在业余时间,他几十年来一直钟情于“红色收藏”。 “我想着收藏些红色物品,记录自己的青春岁月,有时候翻着看看这些收藏,也能触动年轻时候的回忆,是对自己青春美好记忆的一份念想。”徐建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提到收藏理念,徐建华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一贯的收藏理念是衷心爱戴、细心发现、精心整理、热心收藏。这些红色物品我都整整齐齐分门别类摆在柜子里,岁月是把雕刻刀,只有小心维护,这些红色物品才能放得更久些。”
跟随着徐建华的指引,记者看到了他精心收藏的“红色藏品”:既有革命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又有“重大历史事件”当天发行的老报纸,还有新中国成立50周年系列明信片、红色题材集邮册等。其中,徐建华最感自豪的是他珍藏已久的一尊洁白肃穆的毛主席瓷像。手捧着这尊瓷像,年过半百的徐建华向记者清晰讲述了当年收藏的往事——
1992年秋天,徐建华所在的工厂转由个人承包经营,在帮着腾出厂部原有的物品时,徐建华恰好发现了放在屋外窗台上这尊主席像,不禁走近细看,一时间心中激动不已。“傻小子,好好看看吧,主席像保佑咱厂子这么多年,一会儿我就带回家去啦!” 即将卸任的老厂长高秀芳轻轻地拍着徐建华的肩膀说。“我突然鼓起勇气,拉着她的手说:‘高姨,您看……能不能把这主席像传给我呀?’表情凝重的老人沉思了半晌儿,缓缓地说:‘成,要是别人张这嘴,我还真舍不得给!那你就带回家去,好好儿地收着吧。”徐建华深情回忆。
几天后,徐建华和同事专程去看望高姨,看到她家里还摆着一尊金色的毛主席有领章和帽徽的座像。欣慰之余,老人兴奋地讲起了主席座像的来历:“20世纪60年代,我们20多个职工家属在办事处的支持下,成立了这个厂子。最早的生产任务是给部队加工装手榴弹的木头箱子。由于我们干劲儿特别足,一贯保质保量按期交货。部队的领导特地来厂子看我们,带来了两尊毛主席像。要不是家里早已经留了一个,上次那个,说什么我也不舍得给你呀!”当时听到这番话的徐建华回去后,小心翼翼地将主席像收藏起来,这一收藏,就是几十年。
徐建华随手拿起一本很有年代感的《红色娘子军》,开始讲起了收藏故事:这是1970年冬天,徐建华跟同学去木樨园新华书店时买的,定价是两毛一。在那个年代,徐建华在过春节时才能得到两块钱压岁钱,平时也舍不得花。可是,看到这本书,徐建华耳边就仿佛响起了电影中那激昂的《娘子军进行曲》。他一狠心花了这笔“大钱”把这本书买了下来,并为此兴奋了很久。
“后来参加了工作,才有了经济条件。便一心想着圆当年的梦,于是精心留意红色题材的连环画作品。其中,这套2001年上海大可堂再版的8本现代戏曲连环画,印刷精良,除了每一本的扉页上不再出现毛主席语录,次页的戏曲名称下由当年的署名‘集体创作改编’变成了现在的署上绘画者名字外,其他都是正宗的原汁原味儿呢。”徐建华开心地说。
采访结束前,徐建华感慨地对记者说:“岁月流金,斗转星移。这些不同时期的‘红色收藏’,有的承载着对开国领袖的敬仰;有的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这里面不仅蕴含着我们对革命前辈的深厚情感,更激励着我全心全意当好职工的‘娘家人’。”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