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东楼小院儿的核桃树年年结果,大门口儿的紫玉兰花开花落,北京煤气热力设计院陪着她度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喜欢跟数字打交道,常与挑战过过招。”如今,站在这个熟悉的院子里,经济专业总工程师郭艳红仍觉自己如十八岁那般朝气蓬勃、初心不泯。
喜欢创新爱“较劲”
郭艳红所从事的经济专业,是煤热院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在她的记忆里,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彻夜不眠,似乎总能和自己的专业挂钩,可不管经济分析有多难,预算因故要改多少遍,她都是“脸上有笑容、心里不服输、阵前不掉链”。“对于自己的专业,想做好,必须先热爱。”郭艳红坦言,“幸运的是,从走进校园,到初登工作岗位,再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对专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至今仍热度不减、乐此不疲。”
“1993年,大学毕业的我来到了煤热院。”郭艳红说这话时带着份新鲜感,点滴岁月,恍如昨天。带着对专业的热情,对理想的憧憬,她要为首都燃气事业贡献一缕光、一份热。“现在用的是软件和计算机,过去用的是复写纸和圆珠笔。”二十多年前,计算机还不普及,做设计概算、算造价要一式五份。在那个复写纸“风靡”的时代,郭艳红和同事用纸上凹陷的圆珠笔痕,和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的蓝色印渍,刻录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底片。
郭艳红认为,做经济专业,“心要细,考虑要周全,还要时刻创新”。而她眼中的自己,恰恰就是个“骨子里面喜欢创新,细节上爱钻研‘较劲’”的人。估算投资和成本是否准确,在财务报表等数字里发现问题,遇到非常规状况该如何处理……都是郭艳红每时每刻要面对的挑战。在成堆成摞的参考书中寻求答案,请教业内前辈给自己答疑解惑,郭艳红用虚心的态度和不屈的韧劲儿,在职业生涯上越过了无数高峰。
顽强善战的“花木兰”
130多公里的高中压输配干线,5座高中压调压站,60万平方米的储气量……1995年,北京第一次引入了来自陕甘宁的天然气。在此之前,郭艳红第一次使用计算机,汇总了投资估算、财务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形成了当时煤热院乃至业内第一份比较完全的燃气工程经济评价;2003年,煤热院配合北京燃气集团参加亦庄东区天然气特许经营招投标,郭艳红和团队提供的报价与底价最为接近;2008年,她又参加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天然气分配公共服务批给投标工作,编制标书中的财务、经济部分章节。澳门地区没有统一的定额,人、材、机价格均为市场价,财税制度、保险政策等都不同于内地城市。郭艳红带领团队通过现场踏勘、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编制了燃气设施建设投资,给出了天然气销售价格机制、定价公式,更是对天然气的整个经营期做了财务分析。除此之外,她还编制了天然气首十年财务计划,提出了额外收益政策、政府回报金及剩余资产价值转让的投标报价建议,赢得了大家的敬佩与尊重,更是为煤热院树了招牌。她说:“对我而言,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我要向大家展示经济测算的魅力,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煤热院在行业内的专业性和实力。”
荣誉伴随着鲜花掌声,身后的风雨历程却少有人问津。做大庆管网初步设计概算时,住在办公室连夜赶时间的焦头烂额;经济分析过程中因各种各样原因被迫修改甚至重头再来的无可奈何;身在管理岗仍与职工共同作战,直到工作完成的满足与释然,相比荣誉而言,在郭艳红看来更具纪念意义。“不怕苦,不怕难,别人干不了的我来干。”郭艳红自信地说,自己喜欢接受挑战,愿与团队共同奋战,要像军人一样顽强善战。
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是新中国的兵,郭艳红同样继承了家里的军人基因。靠着从小在部队大院儿的耳濡目染,和爱国敬业、对党忠诚的良好家风,郭艳红凭借自身的努力,让自己成了一个业务过硬、战斗力强的“花木兰”。她在工作中面对越大的困难就越兴奋,每当克服困难都会有十足的成就感,如同军人在战场无所畏惧,打赢战役后载誉凯旋。1997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当了好多年的支部书记,常与职工谈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与他们一起参加党日活动,为他们推荐正能量的好书。
投身公益创造社会价值
2015年底,郭艳红开始跑步,在奥森公园,她加入了何亚军助盲跑团。“原本只想让自己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没想到在奔跑的路上,我还找到了工作之外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郭艳红初次看见为盲人助跑,并不觉得十分困难,直到上手实践才发现,她与盲人手间连接的那根绳,让两人步调一致是多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知,打开心灵的眼睛,让彼此实现信任与契合。”每个周六的早晨七点,郭艳红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园助盲跑的大部队中,这支队伍从组建初期的几十人,现已壮大到一两百人,在这里,她发现了自己更多的能量和对社会更大的价值,收获了更多的良师益友,更将助盲跑中强调的信任因素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成为增加团队凝聚力的一剂良药。
第一个做风险分析,第一个做燃气长输管道的可行性研究,第一个做省内短途管网经济分析……郭艳红还在“寻找”着下一个“第一个”。“真不敢想象,在这小院儿一待,竟过去二十六年了。”说这话时,她眼里泛起些许波澜。那些珍贵的回忆,那些动人的故事,也许都在这波澜中,一闪而过,安静美好。“核桃树和紫玉兰一直陪着我,这个小院儿也没变过,但愿它们依然年轻,见证煤热院的百年。”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